区域性“卡脖子”技术创新联合体的培育机理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Support of “Bottleneck”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nion
高武,唐嘉诚
摘要(Abstract):
当前我国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问题,构建区域性“卡脖子”技术创新联合体是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的合理组织形式。在对区域性“卡脖子”技术创新联合体的构建动因和现实逻辑进行分析后,运用创新生态系统、社会创新网络与演化博弈等相关理论,对创新联合体构建机理以及多方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与化解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区域性“卡脖子”技术创新联合体的培育存在特殊性,成员选择要基于多维临近性、能力互补性、知识异质性与前期合作基础,并进行动态更新,还需优化制度设计确保合作共赢的持续稳定,以及正确运用激励政策充分激发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关键词(KeyWords): “卡脖子”技术;创新联合体;培育机理;机制设计;合作博弈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22YBZ135);;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1A0500)
作者(Author): 高武,唐嘉诚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褚振江,谷泽宁.如何加快破解“卡脖子”难题[J].中国军转民, 2021(15):23-24.
-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28)[2023-05-1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29/c1024-30019281.html.
- [3]李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EB/OL].(2022-09-30)[2023-05-17]. https://news.gmw.cn/2022-09/30/content_36058941.htm.
- [4]张治河,苗欣苑.“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甄选机制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6):5-15.
- [5]汤志伟,李昱璇,张龙鹏.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卡脖子”技术识别方法与突破路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1):1-9.
- [6]张军,陈劲.“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战略与路径[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2:49-51.
- [7]杨震宁,侯一凡,李德辉,等.中国企业“双循环”中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平衡效应——基于数字赋能与组织柔性的考察[J].管理世界, 2021, 37(11):184-205+12.
- [8]白京羽,刘中全,王颖婕.基于博弈论的创新联合体动力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 2020, 41(10):105-113.
- [9]綦良群,吴佳莹,王智慧.先进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3, 19(4):1357-1370.
- [10]孙红军,熊焰,高文雯.新兴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以东方美谷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1(5):464-474.
- [11]张璐,项桂娥.区域合作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68-76.
- [12]陈劲,阳镇.融通创新视角下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 2021(5):58-69.
- [13]谭清美,赵真.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1):84-90+107.
- [14]朱学红,谌金宇,伍如昕.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研究—以中南大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2(4):62-67+113.
- [15]孙健,邹华,徐剑.企业渐进式创新网络与政府制度行为演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 2021(3):43-52.
- [16]李柏洲,王雪,薛璐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 2022, 43(3):173-182.
- [17]王庆喜,胡志学.多维邻近下浙江城市创新网络演化及其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 2021, 41(8):1380-1388.
- [18]刘可文,车前进,王纯彬,等.新兴产业创新网络的联系、尺度与形成机理[J].科学学研究, 2021, 39(4):622-631.
- [19]郭菊娥,王梦迪,冷奥琳,等.企业布局搭建创新联合体重塑创新生态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2(1):76-84.
- [20]于东平,张慧,胡鉴,等.基于进化博弈论的产业创新网络中非核心企业演化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 2022, 41(5):52-62.
- [21]王巍,陈劲,尹西明,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驱动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探索: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22, 43(4):21-39.
- [22]吴卫红,陈高翔,张爱美.“政产学研用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三三螺旋模式及机理[J].中国科技论坛, 2018(5):1-10.
- [23]张琳,柳卸林,李享,等.中国瞪羚企业的现状、挑战与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 2022(8):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