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城市群低碳发展研究可视化分析Visual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ban Agglomerations Based on CiteSpace
徐伟,闫雪萌,李志鹏
摘要(Abstract):
为探究我国城市群低碳发展研究前沿热点以及演进状况,运用CiteSpace 5.6.R2可视化分析软件,以CNKI数据库中2000—2020年城市群低碳发展相关研究文献为对象,进行发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及热点关键词的归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有关城市群低碳发展研究的整体发文量较低,且进行持续深入性研究的文献较少;研究学科领域有较强的交叉性;研究作者主要以个人研究为主,作者及机构间合作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城市群低碳发展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典型城市群的碳排放分析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区域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低碳经济与城镇化进程对城市群发展影响分析、城市群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建设和模型研究等方面,且近年来相关研究向对象多维化、方法多元化的方向演进。
关键词(KeyWords): CiteSpace;城市群;低碳发展;可视化分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MS0535)
作者(Author): 徐伟,闫雪萌,李志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冯占民.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区域合作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 [2]张雪花,许文博,张宝安,等.京津冀城市群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分形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4):755-763.
- [3]张焕波,齐晔.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思考:以京津冀经济圈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5):6-11.
- [4]朱轶佳,李慧,王伟.城市更新研究的演进特征与趋势[J].城市问题, 2015(9):30-35.
- [5]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2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7:270-273.
- [6]孙威,毛凌潇.基于CiteSpace方法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演化[J].地理学报, 2018, 73(12):2378-2391.
- [7]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9,(10):14-34.
- [8]兰梓睿.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0, 40(2):59-65.
- [9]叶裕民.实施以人为本的城市群发展战略[N].人民日报,2013-07-14(05).
- [10]王曼曼,焦新颖,张璐璐,等.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3):63-74.
- [11]冯占民.城市群低碳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长江论坛,2012, 113(2):51-55.
- [12]钟海燕,冷玉婷.基于知识图谱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综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6(4):13-26.
- [13]钟荣丙.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11, 06(11):128-134.
- [14]曾红元,刘建文,张公武.长株潭城市群低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2, 26(2):103-108.
- [15]张旺,刘建文,赵先超,等.两型社会背景下株洲市创建低碳城市的战略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6(2):8-13.
- [16]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194-194.
- [17]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技出版社, 2014:134-136.
- [18]陈艳,袁春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分析[J].环境保护, 2019, 47(10):57-61.
- [19]单卓然,黄亚平.跨省域低碳城市群健康发展策略初探——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 2013(12):102-106.
- [20]郑晓奇,刘强,曹颖,等.中国城镇化低碳发展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8, 43(3):98-102.
- [21]陆大道,陈明星.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地理学报, 2015, 70(2):179-185.
- [22]严翔,成长春,徐长乐,等.长江经济带研究热点及展望——基于知识图谱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 2018, 38(7):16-25.
- [23]刘宇佳.经济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与路径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20.
- [24]许文博.基于“全碳”核算的绿色发展规划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 2020.
- [25]胡宁.东北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 [26]王枫云,韦梅.中国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以2002—2019年CNKI中文文献为样本[J].上海城市管理,2021, 30(3):61-69.
- [27]王云,马丽,刘毅.城镇化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HistCite的图谱量化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 2018,37(2):239-254.
- [28]王如松,李锋,韩宝龙,等.城市复合生态及生态空间管理[J].生态学报, 2014, 34(1):1-11.
- [29]龚斌超.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例[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 2011.
- [30]邱立新,徐海涛.中国城市群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软科学, 2018, 32(1):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