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小说语言研究A Study on the Language of Zhou Libo's Novel
赵炎秋;张锋;
摘要(Abstract):
周立波小说语言具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普通话与方言有机结合,保留了普通话的通行意义与方言的神韵、兼顾了全国性和地方性;二是语言生动形象,尤其在人物塑造方面,语言既切合人物性格又符合话语语境;三是语言有张力,小说语言内含通俗与高雅、直白与诗意、普通话与方言的对立统一。而多种意识形态的对话又从另一层面形成语义的多重性,构成一种内在的张力。这种语义的多重性显示出周立波在小说创作中对政治话语与艺术话语的独特处理:在对主流政治话语的偏离中,让政治话语合理地进入艺术创作。
关键词(KeyWords): 周立波;小说;语言;《暴风骤雨》;《山乡巨变》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278)
作者(Authors): 赵炎秋;张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50-851.
- [2]周立波.周立波文集:第5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5.
- [3]姚时珍,邹理.百年周立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118.
- [4]周立波.关于民族化和群众化[J].人民文学, 1960(11):90-91.
- [5]周立波.关于“山乡巨变”答记者问[J].人民文学, 1958(7):111-112.
- [6]周立波.关于小说创作的一些问题[J].人民文学, 1977(12):79-82.
- [7]周立波.暴风骤雨[M].北京:青年出版社, 2015:12.
- [8]高尔基.论文学[M].孟昌,曹葆华,戈宝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279.
- [9]赵炎秋.形象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171-172.
- [10]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7:206-207.
- [11]周立波.山乡巨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338.
- [12]周立波.亭子间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63:42.
- [13]周立波.周立波短篇小说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116.
- [14]谭帆.“俗文学”辨[J].文学评论, 2007(1):76-82.
- [15]朱国华.论雅俗文学的概念区分[J].文艺理论研究, 1996(4):6-14.
- [16]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27.
- [1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37.
- [18]李华盛,胡光凡.周立波研究资料[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3:424.
- [19]茅盾.茅盾全集:第26卷[M].合肥:黄山书社, 2012:86.
- [20]吴秀明.论“十七年文学”的矛盾性特征——兼谈整体研究的几点思考[J].文艺研究, 2008(8):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