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发展的基本向度与论域变迁The Basic Dimension and Domain Change of Urban Spatial Justice Theory Development in China
袁超,刘方思
摘要(Abstract):
城市空间正义理论的提出是来自中国城市化现实、实践的强烈呼唤,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特殊需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理论解读、理论转换以及实践运用等阶段,研究论域也从以“分配”为核心转向“分配”“承认”双核心发展,与此同时“情境”也将是城市空间正义理论致思新路径。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理论的建构逐步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的理论来裁剪中国现实转向中国话语的建构。未来城市空间正义理论体系必须正视中国城市现代化面临的问题,站在我们自己的场域当中,立足于中国城市化实践,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城市空间正义理论话语体系。
关键词(KeyWords): 空间正义;理论向度;问题视域;分配正义;承认正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CZX058);; 湖南省教育厅基地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19K096)
作者(Author): 袁超,刘方思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冯鹏志.时间正义与空间正义: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伦理观——从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看可持续发展伦理层面的重建[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1):73-75.
- [2]任平.空间的正义——当代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基本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 2006(5):1-4.
- [3]伲永贵.区域协同治理中空间正义偏失及其矫正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 2020(7):80-85.
- [4]张佳.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52(1):82-89.
- [5]陈忠,爱德华·索亚.空间与城市正义:理论张力和现实可能[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3(1):1-6+191.
- [6]李秀玲.空间正义理论的基础与建构——试析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正义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4(3):75-81.
- [7]王志刚.论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基本架构——基于主体性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 2012, 32(5):36-40.
- [8]高晓溪,董慧.城市空间正义—以城市空间活力的建构为线索[J].前沿, 2012(19):12-16.
- [9]孔明安.空间正义的批判及其限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4):43-47.
- [10]高春华,孙希磊.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伦理视阈[J].学习与探索, 2011(3):21-24.
- [11]龚天平,张军.资本空间化与中国城乡空间关系重构——基于空间正义的视角[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46(2):29-36.
- [12]陈晓勤.空间正义视角下的城市治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7(10):60-66.
- [13]李建华,袁超.论城市空间正义[J].中州学刊, 2014(1):106-111.
- [14]车玉玲,袁蓓.空间的多重维度——作为政治与资本表达的空间[J].社会科学辑刊, 2012(2):18-22.
- [15]徐震.关于当代空间正义理论的几点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6-9.
- [16]张京祥,胡毅.基于社会空间正义的转型期中国城市更新批判[J].规划师, 2012, 28(12):5-9.
- [17]李妍.从分配到承认:空间正义的另一种致思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4(5):53-57.
- [18]强乃社.“承认”之旅——霍耐特北京学术交流述要[J].哲学动态, 2013(7):104-108.
- [19]大卫·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M].胡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6.
- [20]任政.城市正义——当代城市治理的理论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8-23(B02).
- [21]陈忠.城市正义的差异性问题——自城市哲学与城市批判史的视角[J].东岳论丛, 2013(5):11-15.
- [22]任平.走向空间正义:中国城市哲学原创出场十年史的理论旨趣[J].探索与争鸣, 2020(12):137-14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