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刊

新型城镇化研究

  • 如何引导新型城镇化走上正道

    李佐军;

    中国的城镇化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处于从粗放发展、数量发展到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正确理解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认清当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妥善处理好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推进改革,创新规划,避免误入歧途,引导新型城镇化走上健康发展的正道。

    2014年04期 v.35;No.157 1-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 城镇化进程中的国民福利研究

    钱净净;

    城镇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群体的利益变化受政策影响较大。以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建立城乡分离的初始均衡模型和包含劳动力流动的最终均衡模型后,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均衡工资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原城镇工人、进城农民工和留守农民的福利变化,可以看出促进工农业技术进步、有序降低农民工迁移成本及商品流通成本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福利的改善。

    2014年04期 v.35;No.157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 广义“知识城市”理论与中国城镇化

    陈贞;

    知识城市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来的,其基本涵义是城市建设以知识为中心,在城市的各个领域都执行一种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创造力的发展战略,将知识置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的突出地位。同时在此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广义知识城市理论,认为广义知识城市理论才是城市管理思想的真正变革。广义知识城市建设和中国城镇化在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实现目标等方面是一致的。利用广义知识城市理论促进中国城镇化,可以改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扩大知识的作用范围,为城市发展提供崭新的模式,找到无穷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解决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

    2014年04期 v.35;No.157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城市治理

  • 社区自组织模式的制度设计

    曹媛媛;

    常见的三种社区治理模式本质都是"决策——执行"模式,创建的依然是行政组织,而无法解决社区自组织的问题。建立针对个体需求的治理机制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指标之一、参与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目标之一,是社区自组织发展的必然结果。街道党委和社区党支部根据信息公共空间产生的代表意见制定规划并预测资源分配,街道根据相关规划和额度指标,发布年度街道支持组织创建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引导文件,统筹缺口经济组织和非经济组织类型,这样设置了专项服务资质的获得环节。

    2014年04期 v.35;No.157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 城市低保管理创新机制研究——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王永梅;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生活保障为主,以就学资助、医疗救助、住房援助、供暖补助、就业援助等解困措施为辅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它是城市中对于弱势群体的最后一道生存保障线,旨在解决长期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贫困问题。我国现行城市低保制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为此,城市低保管理应该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城市低保综合管理机制,即从激励机制、培训机制、衔接机制、监督机制、退出机制五个方面创新管理,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促进个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利于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04期 v.35;No.157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以株洲市芦淞区为例

    唐璜;

    城市管理中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后,明确组织构架,完善文件系统,形成质量管理流程模型,可以使城市管理实现从原来的应付式、粗放式、行政式向长效化、精细化、人性化转变。株洲芦淞区的实践证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作为衡量一个组织管理质量的标准,完全能够应用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助推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014年04期 v.35;No.15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城市伦理

  • 城市伦理文化建设探析

    王东生;罗艳梅;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质要以伦理文化建设为支撑。城市伦理文化建设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有着内在必然的关联。城市伦理文化建设内容包含城市物质文化、城市制度文化、城市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作为城市文化核心彰显时代文明进步的城市伦理文化,不但是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驱动力和价值追求,而且引领城市文化的价值取向,展示城市未来文化发展的面貌,是城市文化建设的目标导向和核心。

    2014年04期 v.35;No.157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 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实证研究——以常州为例

    刘松;马静卿;

    休闲生活满意度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性别对市民休闲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休闲生活满意度在年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个体休闲素质、休闲供给要素、休闲活动特征和休闲支持条件影响市民的休闲生活满意度,其影响程度依次为个体休闲素质、休闲供给要素、休闲支持条件和休闲活动特征。

    2014年04期 v.35;No.157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城市文化

  • 城市历史文化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张涟;

    城市历史的形成和文化的提升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城镇建设和改造不仅受着传统历史和当地文化的影响,还受着外来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只有强化对城市历史的尊重和城市文化的提升,才能切实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城镇建设和改造一定要走出无序扩张和追求规模的误区,注重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走内涵式发展的方向,切实强化对城市历史的尊重和城市文化的提升,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2014年04期 v.35;No.157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 城市哲学探微

    居来提·热合买提;孙月红;

    从哲学角度看,城镇是一种"人化自然",一方面它是人类向往的理想聚居场所,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改变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城镇化浪潮下的城市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全社会应当用联系发展的观点,从对立统一的角度,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场看待城市问题。

    2014年04期 v.35;No.157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 新形势下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聂甜甜;

    众所周知,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它主要魅力和吸引力之所在。城市文化的发展对于其自身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广泛的智力支撑。同时,城市文化建设也是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形象的基础建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文化的建设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城市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改善和提高,大多数人仅仅只是重视城市物质文化建设,追求更高的物质效益和更大的收益却忽视了提高个人素养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放到同样的地位去重视和发展,全方位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全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4年04期 v.35;No.157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城市经济

  • 右江河谷城镇带城镇土地集约能力分形研究

    韦燕芬;武甜;

    运用分形思想对右江河谷城镇带城市人口——建成区面积异速生长关系进行实例分析之后,可以得知研究区的城镇土地利用呈现粗放的趋势,土地集约能力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采用异速生长模型对研究区各区域10年来的城镇土地集约能力进行进一步研究,比较区域间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动态变化,分析得出研究区各区域一段时期内的城镇土地集约程度的优劣排序,以此研究结论为依据建议政府在进行土地的宏观调控时要树立正确城镇发展思想,集约利用城镇土地资源;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优化城镇用地结构,统筹安排用地布局。

    2014年04期 v.35;No.157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 辽宁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二元经济结构解析

    肖忠湘;雷磊;

    辽宁省是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但经济二元结构较突出,城乡差异明显。辽宁省14个城市2000-2010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及其演进过程、辽宁省14个城市2000、2005和2010年城乡一体化的状况表明,辽宁省城乡呈现二元结构的原因比较复杂。结合辽宁工农、城乡特征,转化辽宁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模式的对策有:一是"以人为核心"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实现城乡人口一体化;二是优化城镇体系和交通体系,推动城乡在空间上的一体化;三是城乡经济要素相互共享,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2014年04期 v.35;No.157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湘城论道

社科综论

  • 论元兢与陈子昂的诗歌新变观

    龚祖培;

    元兢有突出的诗歌声律理论的贡献,还是追求诗歌新变的初唐先驱。他标举谢朓诗为审美对象,事实上是对当时流行的"上官体"的疏离和反拨,目的是托古以变今。谢朓诗情与景会,生命意识的忧伤,以及语言清丽洗练的特质,客观地影响了唐诗的创作。"玄晖诗变有唐风",从这一点说,元兢的激赏和推介产生了作用,不应该忽视其在诗学史上的影响。元兢和陈子昂相比,追求诗歌新变的目标和内涵是不同的,尤其是审美和思想的差异,艺术和明道的不同。元兢没有复古明道的明确主张,没有突出的思想影响,仅局限于艺术鉴赏的感性层面,背离了文学的传统核心价值取向,因此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如陈子昂那样高的评价。

    2014年04期 v.35;No.157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 咸同文人结社考录

    袁志成;

    晚清咸丰同治年间社会动荡不堪,众多文人为生计而四处奔波。相对于嘉道时期而言,文人缺少了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集会结社减少,或因战乱文献散佚而没有流传于世。尽管如此,文化开发较晚、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的东北与云南文坛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迹象,文人结社唱酬活动频繁,为光宣甚至民国该时期的文学繁荣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14年04期 v.35;No.157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 哲学人类学视域中的李泽厚人性论

    牟方磊;

    李泽厚的"人性论"涉及到哲学人类学、人格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从哲学人类学学科视域来看,李泽厚的"人性论"具有生物人类学、理性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宇宙论人类学和神本主义人类学等多重视角,它具有很强的理论综合性。

    2014年04期 v.35;No.157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 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变革与服务型统计建设

    罗放华;

    大数据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必将给我国统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分析大数据时代统计价值多元化、用户大众化、需求多样化、产品高端化、供给社会化,因此服务型统计应运而生。建设服务型统计系统要从开放服务型统计市场、完善服务型统计制度、建立服务型统计体制、引入服务型统计机制、建设服务型统计队伍等多个方面入手。服务型统计的建设对于转变政府统计职能、深化统计改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014年04期 v.35;No.157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 论荀子“和”管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金妍妍;

    荀子思想中"和"管理思想独具特色。"和"具有多层意蕴: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动力,是人类社会智慧与力量的集合,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象征,是群的最高境界。荀子运用人生不能无"和"、"义分则和"、"隆礼重法"、谁使之"和"等命题来诠释"和"的崭新管理伦理内涵与理想境界。荀子"和"的管理思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借鉴。

    2014年04期 v.35;No.157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