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刊

新型城镇化研究

  •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整合机制

    金韬;

    近两年"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新型城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都将其视为传统城镇发展模式的替代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视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整合机制是多向度的完整体系,从层级上分为全国、区域、城市空间层级,从功能上分为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当前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在每一个交叉点上都有各不相同的整合需要,同时强调政治空间的引领作用,形成一个空间矩阵。

    2014年05期 v.35;No.158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基于低碳理念的湖南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

    肖艳阳;陈莉;石磊;

    湖南省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进行相关研究和借鉴,构建"协同发展模式"模型,可以看出湖南省基于低碳理念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在土地开发、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三个主要方面的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充分发挥规划和计划的调控作用,创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机制,发展绿色交通,构建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系统整合基础设施,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

    2014年05期 v.35;No.158 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新型城镇化对湖南居民收入倍增的影响及对策

    李颖;

    "新型城镇化"与"收入倍增"是一对相互促进的关系,党的"十八大"分别赋予了两者新的内涵。在对新内涵重新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分析,发现该省的城镇化率和收入现状与所要实现的目标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建议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完善户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等措施来达成相应目标。

    2014年05期 v.35;No.158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人口有序转移——以河南省为例

    刘涛;刘跃亭;

    河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转移的特征突出,呈现出规模递增、结构平稳、就业能力强、兼业现象明显等特征,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人口转移中存在城镇吸纳能力不强、保障水平低、转移的推力不够等问题。为此,结合农业地区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的实际情况,提出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完善城镇建设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创新促进机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举措,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4年05期 v.35;No.158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城市伦理

  • 人文城市建设的基本维度

    李建华;刘刚;

    人类城市形态的变迁逻辑无数次表明,城市的建设是一个世界性命题,要注重其实体的建构要义,更要注重其所蕴含的人文要义。《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适时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浓墨一笔,"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则成为人文理念引导下的重要准则之一。为建设好人文城市,我们应从体现人文特色魅力、强化文化服务功能、形成多元开放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四个维度着力。

    2014年05期 v.35;No.158 23-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 论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的环境美德养成

    陈长里;

    低碳生活是一种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缓和人与社会之间纷争以及人自身之间矛盾的生活。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低碳生活践行的关键在于人的德性,在于环境美德。通过环境美德培育,实现"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化,达到知行统一。

    2014年05期 v.35;No.158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城市治理

  • 乡村聚落社区化进程中规划空间与自助空间协同共生的机制

    王江;赵继龙;周忠凯;

    乡村聚落社区化是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路径之一,目前其进程受空间特色危机和空间失配的影响出现瓶颈效应,主要原因在于自上而下的规划空间导控和自下而上的自助空间缺失。通过研究规划空间和自助空间在乡村聚落社区化进程中的制约关系,验证两者能够通过相互间的反馈调节促使各自协同共生。建立规划空间与自助空间的协同共生机制,通过完善实质性公众参与体系、构建动态发展的样本库、控制规划空间发展的模拟实验和引导自助空间生成的适宜技术等研究,引导规划空间和自助空间协同改善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生态人居环境。

    2014年05期 v.35;No.158 33-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 中国城市成长管理中的政府工具选择

    董美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高速成长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资源的破坏性增长和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因此,城市成长管理中政府工具的选择便成为解决城市管理所面临的危机和突出矛盾所必须思考的问题。虽然我国城市成长管理中政府工具选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自身存在的不足依然是我国城市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观察我国城市成长管理中政府工具选择的现状,洞悉政府工具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而展开有效的对策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05期 v.35;No.158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基于策略导向的城中村发展经验与借鉴

    任佳前;刘博敏;

    我国急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中村,起到了空间与社会冲突"减压阀"的重要作用,相对于棚户区和贫民窟而言,它具有更强的向上流动性。广州、南京、深圳等5城市各具特色的改造政策,归结到底是两点,一是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和市民化意识;二是大力促进城中村集体经济的成长和城中村所在区域的城市贡献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

    2014年05期 v.35;No.158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城市经济

  • 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发展关系的区域比较

    刘成;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综合性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我国经济与旅游发展的实际水平,以省市区为单位,运用波士顿矩阵法分析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区域比较。我国区域经济及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性,这两种不平衡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经济发达省区与全国其它省区,尤其是与西部省区之间的旅游经济差异较大,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产业的总体地位不突出,全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更多地受少数旅游经济发达省区的高水平发展带动;旅游资源、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区位因素、政策影响等方面是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

    2014年05期 v.35;No.158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特征

    刘艳;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紧相关联,密不可分的,并对人才有着自身的特殊要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存在高端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具有文化创新性、高知识性、丰富的想象力、高流动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等特征。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的培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体系的建设必须遵循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特殊规律,在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管理、使用、评价、开发诸方面采取特殊手段和有效措施。

    2014年05期 v.35;No.158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城市文化

  • 协同与整合:城市规划中文化遗产的规范性保护

    胡光;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逐年提高,人们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和谐城市成为判断城市价值的核心标准。而与此冲突的是,能够展示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化遗产却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划在保护文化遗产过程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我国城市规划制度出发,着重研究了相关规范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不足,以及与其他有关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法律的关系,提出了完善《城市规划法》和其它有关法律的建议,力求使各部门法能够在规范化的城市规划框架内形成对文化遗产的协同性保护机制。

    2014年05期 v.35;No.158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城市规划建设之“废墟”重构

    罗君兰;

    "废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废墟文化有苦难、反思和希望的特征,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之中,"废墟"的现实状况多样,决策者对"废墟"的保存与否及保存方式参照不同、标准不一。城市"废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被荒弃、被强占、不成规模;其解决策略是废墟空间重构、文化产业注入、法律保障、监督评价。

    2014年05期 v.35;No.158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苏轼与沈括的一段公案——沈括“告密”辩

    喻世华;

    沈括是众所周知的科学家,也是镇江历史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苏轼与沈括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相互交往并不多,复杂在于由此惹出的"告密"公案给沈括形象蒙上了阴影。细考"告密"公案,王銍的记载为始作俑者,但王銍的记载不能当信史作为立论的依据,乌台诗案的发生与沈括"签帖以进"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是有其复杂的政治原因。因此,应该正确看待沈括的"告密"及与苏轼的关系。

    2014年05期 v.35;No.158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湘城论道

  • 从地名看长沙城市文化的变迁

    陈小恒;

    长沙历史悠久,地名古老。以长沙地名为切入点去探寻近代长沙物质形态文化、城市规划文化、工商经济文化、军事制度文化、政治制度文化和宗教社会意识文化等的历史变迁,从中可以寻找到地名与城市文化的对接点,从而对近代长沙历史文化保护及地名规划提出参考性意见。

    2014年05期 v.35;No.158 7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社科综论

  • 达成共识:中国决策过程中的协调

    黄振威;

    决策的效率和质量都与决策过程中协调的好坏有关。协调在实践中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公权力主体之间的协调;政府不同机关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这包括了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纵向协调,也包括了同级政府机关和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这样的三对主体间关系贯穿于决策过程始终,并在议程设定、备选方案设计、方案抉择和决策合法化四个环节中各有影响和参与,因此,中国决策过程的协调方式是一个复合型的体系,每种关系下的协调方式虽并不一样,但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

    2014年05期 v.35;No.158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地方政府工作部门行政复议职能之缺陷及对策

    刘平;

    相较于行政诉讼,行政复议作为一种带有准司法裁决性质的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监督制度,具有更方便、更高效的特点。然而地方政府工作部门配置行政复议工作职能,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无法体现行政复议承担的层级监督功能,亟需加以改进和完善。

    2014年05期 v.35;No.158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红色文学经典中的悲剧之美

    刘中顼;

    红色文学中的革命悲剧,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这种独特的美学价值充分表现在革命英雄圣洁的心灵之美,刚正浩然的行为之美,高尚奉献的人情之美和作品悲壮的风格之美。红色文学经典中革命悲剧所具有的诸种美学价值,正是红色文学经典中悲剧之美独特而强烈的艺术魅力。

    2014年05期 v.35;No.158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论曹聚仁《文坛五十年》的戏剧书写

    张军;

    在1950年代两岸三地的学界中,曹聚仁的《文坛五十年》秉持中立客观的态度书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众不同,独树一格。而其对新戏曲、新歌剧、历史剧等方面的叙述仍为当下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撰述提供了借鉴意义。

    2014年05期 v.35;No.158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学术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