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刊

新型城镇化

  • 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诉求及其实现路径

    胡雪萍;李静;

    从经济上考量生态城市的发展主要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经济行为合理三大目标诉求,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偏差,需要在目标诉求与现实偏差之间寻找合适的调正路径。面对目标诉求与经济现实的偏差,应把科技创新作为生态城市的支撑,把推动经济结构合理化作为生态城市的内核,坚持市场化主导作为生态城市的运作模式,倡导消费转型作为生态城市的标尺,加强制度建设作为生态城市的保障,从而确保生态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

    2015年01期 v.36;No.16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湖南新型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价格互动的实证分析

    汤腊梅;孙倩;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通过房地产需求和供给的作用影响房地产价格,由此引起的房地产市场主体的反馈也会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利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理论对湖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房地产价格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在滞后1期,新型城镇化水平是房地产价格的Granger原因,但是房地产价格不是新型城镇化水平的Granger.原因;在滞后2期,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房地产价格互为Granger原因。

    2015年01期 v.36;No.160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 “新常态”下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转型路径

    赵峥;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城镇化对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县域城镇化也面临经济结构转型、承载和服务能力弱、资源环境约束、资金短缺、开放合作不足等问题。在新常态下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需要健全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县域产业体系,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镇化绿色转型,创新公私合作的投融资模式,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协同发展,充分释放县域城镇化改革红利。

    2015年01期 v.36;No.160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 转型期中国城镇发展效率测度、分异与优化

    张荣天;焦华富;

    运用修正DEA、ESDA、Malmqujst指数探讨2000-2012年中国省域城镇发展效率的空间分异与优化路径,可以看出2000-2012年中国城镇发展效率不断提升,东部呈技术效率驱动模式,西部呈规模效率驱动模式;中国城镇发展效率全局表现空间自相关集聚分布模式,局部上效率热点区集聚在京津、长三角,冷点区形成"L"型西部集聚格局,区位差异、产业差异及市场化差异是效率分异的主要因素。

    2015年01期 v.36;No.160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城市经济

  • 企业劳资关系共生模式组合及其演化过程

    袁凌;彭长庚;温燕飞;

    劳资关系具有典型的共生特征。企业劳资共生关系具有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大共生要素,其中劳资共生模式是决定企业劳资关系和谐程度的关键。劳资关系的改善是劳资共生模式演化的结果,因此,促进连续——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形成是实现劳资共赢,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必然选择。

    2015年01期 v.36;No.160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 基于长视距回归模型的住房价格与租金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杨巧;党琳;

    利用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北京市住房租赁价格指数、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月度数据,从房价与房租的动态关系入手构建误差修正模型。以租价比为切入点,通过建立租金、房价联立的长视距回归模型,分别测度当期租价比对未来半年至两年内房价、租金走势的预测能力。实证结果显示北京市住宅租赁价格与销售价格(新建、二手)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互动机制缺失: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受租金水平和新建住宅销售价格的影响显著,租金短期内仅受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影响,而短期内租金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对新建住宅销售价格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基于实证研究所揭示的这一结果,建议完善住房市场供给结构,健全房地产价格统计体系,建立住房市场长效调控机制。

    2015年01期 v.36;No.160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 新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张明锐;

    基于新疆2008-2013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统计数据,对新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增长率、消费结构变动度、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等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新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紧跟可支配收入的步伐而相应增加,但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新疆应通过提高新疆城镇居民的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创造消费条件、建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方法完善消费结构。

    2015年01期 v.36;No.160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城市治理

  • 空间正义维度下的城市新贫困

    李建华;袁超;

    城市化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其在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空间正义的缺失也带来了"城市病"——城市新贫困。城市新贫困意味着经济上的贫困,同时也意味着发展机会上的缺乏以及个人情感和心理上遭受到的创伤和磨损,这也就造成城市新贫困群体有效活动的公共空间缺乏、内心被剥夺感加强、社会地位固化、被动郊区化趋势加强等问题的出现。城市新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空间正义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保证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加强公民参与保证协商形成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2015年01期 v.36;No.160 44-4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 市场排斥与制度排斥:城市小贩的融城困境

    谷中原;张贵生;

    当前城市小贩在融城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制度排斥与市场排斥的双重阻力。一方面,市场排斥导致底层外流进城群体流向小贩行业,"小贩经济"作为一种"非正式经济"显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生命力。而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分割和"不完全竞争"阻碍城市小贩回归"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实现了城市小贩的职业循环和再生产。另一方面,制度排斥导致城市小贩面临严峻的"非法性"危机,激化了城市社会的对立和冲突,而以二元户籍为核心的城乡社会福利分割政策,使得城市小贩从家庭中剥离为孤独的"个体",并被边缘化和弱势化。实现从城市对小贩的社会管理到城市对小贩的社会整合才是化解城市化过程中小贩治理乱象的未来路径,这要求城市政府重新审视和评估小贩在城市化战略中的角色与功能:

    2015年01期 v.36;No.160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 城市交通管理中的“破窗效应”及其预防

    史强;

    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存在"破窗效应",避免该效应可以节约管理成本,否则会导致被管理者群体对交通秩序进行破坏;"破窗效应"往往通过对被管理主体的情绪、行为惯性、模仿等内在因素产生影响;只有在工作中及时查找问题、公正处理交通事故、建立常规管理机制、通过多渠道进行信息反馈等才能预防"破窗效应"的发生。

    2015年01期 v.36;No.160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 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困境及其化解

    李江;

    目前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困境主要表现在:基层管理层级过多,职能部门的"主管责任"淡化,社区工作准入标准不完善,居委会日益呈现"行政化"、"边缘化"的趋势,社会组织发展滞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理清社会公共产品的决策职能,规范市区职能部门的工作,推进街道办和社区的层级缩减和职能优化,多种方式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增强社会组织承接职能部门转移服务的能力。

    2015年01期 v.36;No.160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城市文化

  • 论城市文化框架的建构

    禹建湘;翦虹君;

    城市文化具有传统性和累积性,二者构成城市文化框架的基点。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的过去,文化场所是城市文化的前沿,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的外在形象,文化产业是城市文化的内在动力,文化制度是城市文化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国城市的文化框架。

    2015年01期 v.36;No.160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 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自觉及其实践

    任志安;高凤;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主要包括内部文化自觉和外部文化自觉两方面,内部文化自觉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灵魂,外部文化自觉是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动力,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则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应当以文化自觉为灵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以文化的包容性发展为引领,拓宽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文化产业转型和创新为依托,繁荣新型城镇化经济;以培育文化人才为立足点,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2015年01期 v.36;No.160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杨逸;

    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文化"三自"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要义,也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解决的重要难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居民的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形成中国特色的城镇文化。

    2015年01期 v.36;No.160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 北京面向创意都市的发展转型及其阶段性特征

    王林生;

    北京在迈向创意都市的过程中,受到城市三大文化体系建设的推动。就发展进程而言,北京的创意城市建设经历了首倡产业、增强创意驱动和实施"双轮驱动"三个阶段,且在每个阶段展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征。在此过程中,创意作为推动文化、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动力。

    2015年01期 v.36;No.160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 城镇化背景下杭州历史建筑特色传承研究

    王薇;龚勤;陈洁行;沈悦林;王晓霞;

    杭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现存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8 000多处。杭州的历史建筑既有六朝古都的皇家风范,又有小桥流水的江南气质,更有新旧并存、中西共融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各类建筑日新月异。如何传承杭州建筑文化脉络,创新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杭州建筑形式",是城市建设面临的难题。

    2015年01期 v.36;No.160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城乡一体化

  • 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竞合与定位——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一体化背景下的思考

    方世敏;祝丹;张采青;

    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重要的新兴增长极,环长株潭城市群应主动融入其中。区位优势明显、旅游经济联系强化以及区内一体化程度较高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参与区域合作的优势,但同时也呈现出旅游资源同质化、客源分流,旅游市场发展不均衡的竞争态势。因此,环长株潭城市群可以以"名人故里,生态休闲"特色定位,采取规划对接、资源整合、品牌共创、交通共联、信息共享、机制创新等旅游发展对策,以期更好地融入长江中游集群一体化建设进程。

    2015年01期 v.36;No.160 89-9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 城市群视角下城乡协调与一体化关系研究——以广西北部湾城市群为例

    张协奎;袁丹;

    根据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现状,运用熵权法对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法与灰色关联法构建关联模型,对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各因素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城乡一体化各因素与城乡协调关系密切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关联。为了促进北部湾城市群城乡协调发展,广西应继续完善交通建设、深化同城化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协同保护生态环境。

    2015年01期 v.36;No.160 95-9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 制度设计与文化融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的两个视角

    王习贤;贺治方;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制度壁垒和文化排斥,使得农业转移人口无法享有市民同等待遇并融入城市生活,阻碍了市民化进程。当前需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破除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壁垒;并通过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素质、拓宽文化交流平台、营造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等方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生活。

    2015年01期 v.36;No.160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 马克思主义城乡理论与中国化城乡关系实践

    漆文娟;张继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城乡关系理论,是当下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资源。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城乡关系由对立走向融合,只能在废除了私有制的更高社会形态下真正实现,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城乡融合的根本动力。这一理论将为分析新中国初期城乡关系的产生、推动当下中国城乡社会转型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当代价值。

    2015年01期 v.36;No.160 105-10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困境及化解路径

    赵友华;

    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其发展面临着认识困境、成长困境、管理困境、法律困境和能力困境,可从转变认识偏差、加大支持力度、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化解这种困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

    2015年01期 v.36;No.160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湖湘文化

  • 湖南保卫局与近代长沙城市管理制度的变革

    许顺富;

    湖南保卫局是湖南维新运动时期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它是黄遵宪仿照日本与欧美的警察制度,结合中国传统城市管理特色提议建立起来的,是具有近代意义的城市综合管理机构。它从1898年3月保卫总局设立,到1899年1月因维新运动失败改为保甲局,存在时间不到1年。虽历时短暂,但对长沙城市管理制度的变革意义重大,它开启了近代警察城市治理的新体系,官绅商共治城市的民主化管理新格局,城市管理综合治理的新模式,直接催生了清末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为清末的"地方自治"提供了可贵的模本。

    2015年01期 v.36;No.160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 湖湘流寓文人的文化结晶

    刘师健;陈健强;

    古代湖湘地区环境闭塞、民风不开,自先秦直至唐宋,常是朝廷安置贬谪官员的首选之地,大量文人流寓至此。他们高洁的志向、不屈的抗争意志、峻直的人格凝定成恒久的流寓文化精神。在经历空间的移位,时间的消磨后,依然深深影响着这个地域上的历史文化和人群,推动了湖湘文化的发展与兴盛,影响了湖湘士人的文化品格,传播了湖湘的地域形象。

    2015年01期 v.36;No.160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