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性的文艺本质观

    秦忠翼;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是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其本质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性的文艺本质观的基本观点是:人民需要文艺,真正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2020年02期 v.41;No.19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论习近平青年教育观

    罗鹏;罗玉成;

    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系统地回答了青年为什么成才、成什么才和怎样成才等根本性问题,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青年成长与发展的科学论述。新时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要对青年加强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情怀、创新能力和奋斗精神教育。青年成长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必须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必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社会必须营造青年成长的良好氛围。

    2020年02期 v.41;No.191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城市文化

  • 文化治理的范式基础: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与演进

    潘信林;龙娟;孙奥军;

    传统的管理范式在许多方面出现了危机,呼唤着文化治理这一新范式的到来。文化治理作为当代一种特殊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主要通过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思想建设,给人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具人文关怀的治理方式。推进文化治理必须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发展建设,应把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作为发展当代文化治理的首要基础,在发挥文化治理功能的基础上,形成新时代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以此来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文化理念、文化魅力,进而推进公共管理的范式转型与升级。

    2020年02期 v.41;No.191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 基于文化场景理论的我国城市文化创新路径探究

    禹建湘;汪妍;

    文化创意已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场景理论认为城市文化是由城市客观结构和主观认识体系构成,城市文化有助于公共文化空间质量、城市文化生态圈以及市民文化体验的创新,而城市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场景日常化,促进文化场景传播化,实现文化场景的落地化。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创新存在顶层设计缺乏、资源开发浅显、内容建设失韵、传播建设缺乏创新等问题,其创新路径在于以文化场景理论为创新保障,全面治理文化顶层设计,以城市创意阶层为创新载体;深度开发城市文化资源,以文化供给侧为创新重点;优化文化服务体验感,以创新传播体系为创新途径;革新城市文化营销系统,以生活情景为创新中心,营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2020年02期 v.41;No.191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 论基于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作用

    彭凤姣;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它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部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关乎旗帜、道路和国家安全,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需要吸收支撑文化自信的三大文化的精髓。因此,厘清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发挥文化自信在提升社会主义意识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当中的作用,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2期 v.41;No.191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人才培养

    汤凡渺;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中,艺术因其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多彩等特性而发挥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人才培养,在当今社会文化信息化与多元化、政治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强国软势力尤具新的时代价值和重大战略意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实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课程施教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在艺术创作中稳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路径。

    2020年02期 v.41;No.191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城市文学

  • 晚清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转换

    刘超;

    范式是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包含规范与范例两个基本内涵。晚清以来,基于不同的问题域,中国学者建构了新古典主义、社会文化导向、学术导向、文学实践导向这四大文学理论研究范式。范式的更迭转换使中国文学理论史呈现出一种断裂特征。过往,学者以现实社会文化的转型解释文学理论史的断裂性。实际上,现实社会文化与学术理论的互动沟通以研究范式为中介。范式概念使文学理论史中不可见的复杂状况得到了澄明。

    2020年02期 v.41;No.191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 “城市-湖山”与西湖小说兴起的地理生态

    胡海义;张肖;

    西湖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唯一以地域命名者,以浓郁的地域空间色彩独树一帜,其兴起原因与特质成因源于独特的地理生态。杭州城与西湖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与促进,形成了一种非常密切的"城市-湖山"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态,体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人地关系,深刻影响了西湖小说的创作观念与动机,以及文本构思与叙事技巧。这是西湖小说兴起的重要原因,也是其着力展现的内容,为文学地理研究提供了典范,具有重要价值。

    2020年02期 v.41;No.19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 事理、艺理与伦理的有机结合——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

    郭昳欧;李建华;

    2018年上海市歌舞团推出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抗日题材影视作品为蓝本,在创作精神上凸显出事理、艺理与伦理的有机结合,分别在其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上体现。艺术语言表现为常态化身体语汇占据主导的生活化动作与突出地域文化特质的风格化动作;艺术形象体现在个体、群体角色被塑造时的视觉形象与渲染情绪的听觉形象;艺术意蕴体现在该剧渗透出基于历史的"真"、伦理的"善"、舞蹈的"美"之上的爱国主义价值内涵。此种结合方式基于"文艺向善"的理论支持,亦使该剧成为新时代中国舞剧艺术中一部典范之作。

    2020年02期 v.41;No.191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城市管理

  • 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颜佳华;高超;

    在长株潭一体化深入推进的历史节点上,需要构建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增强高校合作意愿,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应当包括合作动力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持续激励机制、协调统筹机制和控制管理机制。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首先要从建立省级专门协调机构和健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开始,依靠现有高校合作机制和合作经验,以地方优势和战略性高校及专业为试点,由点及面,逐步推开。同步健全高校资源的产权登记和使用制度、资源共建共享激励和补偿制度。在建设过程中协调机制建设和地方发展之间的关系,厚植湖湘文化,加强合作驱动力。通过各子系统和各主体的相互协作,最终实现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推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

    2020年02期 v.41;No.191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安徽省城市创新能力演变分析:2011-2017

    华小全;

    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安徽省16个城市2011-2017年间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可见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中,创新产出的权重最大,其次是创新环境,创新投入的权重最小;创新水平较高和较低等级的城市具有较强的区域集聚性,而中等的则较为分散;合肥的城市创新能力一直保持全省领先位次;全省城市创新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区域特征,皖中合肥市最高、长江安徽段下游区域次之,皖西北最低。安徽省可以通过增加创新资源储备、加大创新投入和改善创新环境,来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2020年02期 v.41;No.191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 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构建研究

    刘诗怡;李仁真;

    与国外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实践相比,我国在立法、各要素明晰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完善等方面仍存在缺陷。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探索适合我国的立法模式,并在立法内容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搭建上做出相应的完善,积极推动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

    2020年02期 v.41;No.191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 贵州省森林康养资源现状及评价

    陈令君;

    森林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健康的森林环境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而森林康养是以林业为主体的朝阳产业,是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国家助推森林+康养结合的新模式下,在贵州省开展适宜于森林康养发展的森林康养资源分类研究,探索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森林康养资源环境。结合2019年贵州省森林生态资源大普查调查研究数据及对贵州省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实地调研结果,在进一步掌握贵州省森林康养的资源特点之后,着力探索符合贵州省情的森林康养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评价,以期为贵州省森林康养产品业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不同类型森林康养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决策、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020年02期 v.41;No.191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城市规划

  • 长江中游城市群收缩城市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邓楚雄;梁鹏;刘唱唱;

    长江中游城市群2007—2011年和2012—2016年两阶段31个城市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与夜间灯光增长率显示:根据常住人口增长率,收缩城市占比38.71%,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北部、东北部和中南部;根据夜间灯光增长率,收缩城市占比41.94%,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西部和中北部。根据综合增长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呈现出团块状的分布特征,潜在收缩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南部和北部,阶段收缩城市主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东部和西南部,持续收缩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西部和中南部。从经济、产业和制度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发现,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发展政府财政投资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城市持续呈现增长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政府财政投资差异是影响城市收缩的主要因素。

    2020年02期 v.41;No.191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 形式追随生活:简·雅各布斯城市设计的伦理思想

    秦红岭;靳艺;

    简·雅各布斯的城市设计伦理思想是对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的价值批判,它开启了城市设计理念的转型。简·雅各布斯的城市设计伦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尊重多样性,这是其城市设计伦理的核心原则;以"街道眼""人行道芭蕾"等概念所建构的街区邻里互动模式,促进了城市生活的"共同善",这是其城市设计伦理的价值基础;深刻认识城市的有序复杂性、关注街道真实生活的人本主义城市设计准则。简·雅各布斯城市设计伦理思想对我们诊断当代中国城市设计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建构多样化和人性化的城市形态和街道空间,满足市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有重要启示。

    2020年02期 v.41;No.191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7K]

纵横视野

  • 论“萨德入韩”的非正义性及其矫正

    刘利乐;

    从权利资格、行为伦理与道德责任角度看,美国在韩部署"萨德"没有正当的理由和合法的权威资格,不符合正当防御的条件;没有遵照"不伤害非军事对象"的军事伦理原则,对中俄等无辜者造成战略安全伤害;没有履行核大国的责任义务,破坏了世界核安全秩序的和谐稳定,因此它是非正义的。各利益相关方应力促核威慑的程序正义、核权益的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使核安全成为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共享资源。

    2020年02期 v.41;No.191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9K]
  • 强弱社会关系对贫困生就业质量影响的时空差异及其发生机制

    钟云华;王骄华;

    贫困生社会资本是嵌入社会关系网络、对其求职目标产生功效的社会资源。根据嵌入社会关系网络的不同,它可被分为强关系社会资本和弱关系社会资本两种。强弱社会关系对贫困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时空差异,在信息收集阶段与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弱关系更"强";而在求职进行阶段与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强关系更"强"。强弱社会关系对贫困生就业质量影响的时空差异,有资源提供有别机制和场域差异机制两种。为了提升贫困生就业质量,宏观层面政府应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并建立贫困生就业帮扶政策体系,中观层面高校需将社会工作"嵌入"就业指导提高贫困生就业能力,微观层面贫困生应加强社会资本的积累与使用。

    2020年02期 v.41;No.191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