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信林;龙娟;孙奥军;
传统的管理范式在许多方面出现了危机,呼唤着文化治理这一新范式的到来。文化治理作为当代一种特殊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主要通过促进文化交流与文化思想建设,给人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具人文关怀的治理方式。推进文化治理必须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发展建设,应把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作为发展当代文化治理的首要基础,在发挥文化治理功能的基础上,形成新时代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以此来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文化理念、文化魅力,进而推进公共管理的范式转型与升级。
2020年02期 v.41;No.191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 禹建湘;汪妍;
文化创意已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场景理论认为城市文化是由城市客观结构和主观认识体系构成,城市文化有助于公共文化空间质量、城市文化生态圈以及市民文化体验的创新,而城市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场景日常化,促进文化场景传播化,实现文化场景的落地化。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创新存在顶层设计缺乏、资源开发浅显、内容建设失韵、传播建设缺乏创新等问题,其创新路径在于以文化场景理论为创新保障,全面治理文化顶层设计,以城市创意阶层为创新载体;深度开发城市文化资源,以文化供给侧为创新重点;优化文化服务体验感,以创新传播体系为创新途径;革新城市文化营销系统,以生活情景为创新中心,营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2020年02期 v.41;No.191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 彭凤姣;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它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部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关乎旗帜、道路和国家安全,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需要吸收支撑文化自信的三大文化的精髓。因此,厘清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发挥文化自信在提升社会主义意识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当中的作用,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2期 v.41;No.191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汤凡渺;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中,艺术因其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多彩等特性而发挥了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人才培养,在当今社会文化信息化与多元化、政治经济全球化与多极化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强国软势力尤具新的时代价值和重大战略意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实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课程施教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在艺术创作中稳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实施路径。
2020年02期 v.41;No.191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 刘超;
范式是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包含规范与范例两个基本内涵。晚清以来,基于不同的问题域,中国学者建构了新古典主义、社会文化导向、学术导向、文学实践导向这四大文学理论研究范式。范式的更迭转换使中国文学理论史呈现出一种断裂特征。过往,学者以现实社会文化的转型解释文学理论史的断裂性。实际上,现实社会文化与学术理论的互动沟通以研究范式为中介。范式概念使文学理论史中不可见的复杂状况得到了澄明。
2020年02期 v.41;No.191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 胡海义;张肖;
西湖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唯一以地域命名者,以浓郁的地域空间色彩独树一帜,其兴起原因与特质成因源于独特的地理生态。杭州城与西湖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与促进,形成了一种非常密切的"城市-湖山"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态,体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人地关系,深刻影响了西湖小说的创作观念与动机,以及文本构思与叙事技巧。这是西湖小说兴起的重要原因,也是其着力展现的内容,为文学地理研究提供了典范,具有重要价值。
2020年02期 v.41;No.191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 郭昳欧;李建华;
2018年上海市歌舞团推出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抗日题材影视作品为蓝本,在创作精神上凸显出事理、艺理与伦理的有机结合,分别在其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上体现。艺术语言表现为常态化身体语汇占据主导的生活化动作与突出地域文化特质的风格化动作;艺术形象体现在个体、群体角色被塑造时的视觉形象与渲染情绪的听觉形象;艺术意蕴体现在该剧渗透出基于历史的"真"、伦理的"善"、舞蹈的"美"之上的爱国主义价值内涵。此种结合方式基于"文艺向善"的理论支持,亦使该剧成为新时代中国舞剧艺术中一部典范之作。
2020年02期 v.41;No.191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颜佳华;高超;
在长株潭一体化深入推进的历史节点上,需要构建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增强高校合作意愿,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应当包括合作动力机制、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持续激励机制、协调统筹机制和控制管理机制。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首先要从建立省级专门协调机构和健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开始,依靠现有高校合作机制和合作经验,以地方优势和战略性高校及专业为试点,由点及面,逐步推开。同步健全高校资源的产权登记和使用制度、资源共建共享激励和补偿制度。在建设过程中协调机制建设和地方发展之间的关系,厚植湖湘文化,加强合作驱动力。通过各子系统和各主体的相互协作,最终实现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推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
2020年02期 v.41;No.191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华小全;
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安徽省16个城市2011-2017年间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动态评价,可见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中,创新产出的权重最大,其次是创新环境,创新投入的权重最小;创新水平较高和较低等级的城市具有较强的区域集聚性,而中等的则较为分散;合肥的城市创新能力一直保持全省领先位次;全省城市创新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区域特征,皖中合肥市最高、长江安徽段下游区域次之,皖西北最低。安徽省可以通过增加创新资源储备、加大创新投入和改善创新环境,来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2020年02期 v.41;No.191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 刘诗怡;李仁真;
与国外的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实践相比,我国在立法、各要素明晰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完善等方面仍存在缺陷。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探索适合我国的立法模式,并在立法内容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搭建上做出相应的完善,积极推动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
2020年02期 v.41;No.191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 陈令君;
森林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和植物精气。健康的森林环境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而森林康养是以林业为主体的朝阳产业,是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国家助推森林+康养结合的新模式下,在贵州省开展适宜于森林康养发展的森林康养资源分类研究,探索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森林康养资源环境。结合2019年贵州省森林生态资源大普查调查研究数据及对贵州省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实地调研结果,在进一步掌握贵州省森林康养的资源特点之后,着力探索符合贵州省情的森林康养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评价,以期为贵州省森林康养产品业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不同类型森林康养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决策、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020年02期 v.41;No.191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