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刊

城市经济

  • 旅游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夏杰长;孙盼盼;

    旅游安全是产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旅游产业安全理论,完善旅游产业安全评价体系,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由产业生存环境、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效益等3个一级指标构成,进一步细分为13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为旅游产业安全评价提供行之有效的思路。

    2022年06期 v.43;No.207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金融发展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分析——基于中国五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

    宋诚;李季刚;

    以2011—2019年我国五大城市群8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熵值法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发展两个指标体系,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各个城市群内部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在五大城市群中,群内城市的金融发展均能推动其自身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群内各城市之间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群内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推动其周边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建议:各城市群积极推动金融发展,以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金融资源在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合理配置;增强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作用,加强城市间经济金融活动的交流;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发展自身特色产业以实现城市群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06期 v.43;No.207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新型城镇化

  • 基于府际协同的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

    赵旭;王信知;

    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的必然要求。构建长株潭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1—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结果显示2011年以来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呈波动上升态势,存在人地不协调现象;从各子系统贡献看,经济发展质量贡献最大,自然环境质量贡献最小,社会发展质量和人口发展质量居中。长株潭城市群应围绕推进共同富裕、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共同摆脱土地财政依赖及提升人力资本等四个方面建设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府际协同机制。

    2022年06期 v.43;No.207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湖北省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复杂性研究

    张旭;汪鉴诚;乔静美;张昱;

    基于人口、交通、经济、信息与社会文化的多元流视角,通过对互联网大数据的挖掘和收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湖北省城市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城市网络整体联系呈现出以武汉市为核心的单中心放射状格局,省内其他城市对武汉依赖度较高,襄阳和宜昌等地区性中心城市的地位不够凸显,区域城市网络极化明显;湖北省城市网络复杂性特征突出,基于各要素流的城市网络密度和发育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各城市在不同网络中的中心性地位也表现出较大区别;不同类型城市网络空间在聚集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别,人口流和交通流空间聚集现象明显,信息流和社会文化流相对较弱,而经济流则无明显的聚集特征。

    2022年06期 v.43;No.207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 江苏地区城市韧性水平空间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张茜茜;喻晓玲;

    运用熵值法对2009—2018年江苏地区城市韧性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并利用α和β收敛法对其空间敛散性进行研究发现,江苏地区整体韧性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差异明显,呈现苏南>苏中>苏北、南高北低的趋势。城市经济韧性水平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城市社会韧性水平区域发展不协调,苏南远高于苏北和苏中;城市生态环境韧性水平总体偏低,由南向北递减;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处于中度韧性水平,也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态势。江苏地区城市韧性水平呈现出α收敛,苏南较苏北、苏中更明显,苏南、苏中、苏北城市韧性水平表现出β收敛,城市韧性水平的空间差异有所减弱。

    2022年06期 v.43;No.207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83K]

城市管理

  • 会展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以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为例

    蔡卫民;王峰;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评2011—2020年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会展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的会展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较低,且城市之间差异明显,长沙处于良好协调状态,武汉与郑州处于中级协调状态,合肥处于初级协调状态,太原与南昌则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的会展业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受政府能效、经济发展水平、配套设施、会展业发展水平的共同影响。

    2022年06期 v.43;No.207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基于ArcGIS的长沙主城区酒店空间分布研究

    张曼;胡晨晨;

    基于ArcGIS软件和长沙市主城区酒店布局的面上数据分析发现:长沙市酒店区域分布不均,存在密集的集聚现状。影响长沙市酒店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利度,包括道路密度和商圈,其中地铁的辐射范围比较广,商圈的成熟度也决定了酒店的数量。影响星级酒店数量和聚集的因素是旅游景点和城市商业区分布,影响经济型酒店数量和聚集的主要因素是交通状况和商业区分布。

    2022年06期 v.43;No.207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3K]
  • 桥接型社会资本构建与农民工社会融合服务的转向

    张江龙;章晓;

    以社会资本的维系、生产和利用为出发点,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资本实践脉络进行考察,发现聚合型社会资本在其进入和融入城市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融合阶段可能起到反作用,桥接型社会资本的构建才是推动其社会融合的关键,应成为农民工社会融合服务的重要面向。建议从建构包容性的社区环境、搭建均等化的参与平台、创建友爱性的互动空间和树立“去弱势化”的服务取向等方面入手,促进桥接型社会资本的生产和增加,推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2022年06期 v.43;No.207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城市文化

  • 简·奥斯汀:英国南安普顿的城市文化景观

    朱燕秋;

    在有关简·奥斯汀的研究中,很少为人提及的便是她在英国南安普顿的生活和创作。实际上,奥斯汀曾经多次来到这座城市。南安普顿为奥斯汀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创作素材,而奥斯汀也已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景观,与其城市形象密切相连。详细考察奥斯汀的“南安普顿时光”,不仅能更好地探析奥斯汀的生平与创作,也能够为理解南安普顿的文化景观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2022年06期 v.43;No.207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城市转型下文化空间的生产机制与价值创造

    范秀平;王晨;

    城市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要空间形式,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被重构。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空间出现传统景观破坏、城市空间异化和城市美学消逝等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文化战略逐渐成为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文化性的空间形式在空间生产机制的作用下大量涌现。这些承载着城市文化特色与审美经验的文化空间通过文化景观呈现、空间异化消解、城市美学重构等价值创造的途径改善城市空间问题。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费需求的改变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文化空间逐渐延伸生出新的价值属性,推动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2022年06期 v.43;No.207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 地域文化视角下湖南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塑造

    龚力;杨文;汤迪莎;

    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建设中的点睛之笔,是城市文化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提高城市影响力、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充分展示城市面貌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南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融入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着重地域文化特色,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特征,城市空间丰富,城市形象鲜明。

    2022年06期 v.43;No.207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城市文学

  • 现代性批判:新媒介时代网络诗歌的城市书写

    徐杰;

    网络诗歌以自然主义的姿态审视城市空间,它将“乡村”空间的存在视为精神与灵魂寄居的“本然”状态,故而其城市书写必然将其表征为一种现代性的原罪。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的诗性对立往往被书写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技术文化与自然文化、商业文化与本真文化、成年文化与童年文化等之间的矛盾。城市空间是具有“弑母”倾向的“子体”空间,它以“资本”“欲望”和“技术理性”作为自己的表征。城市作为“草原”或“村落”的反面,以“破坏”原初纯粹状态为意象特征;城市文明与技术现代性的共谋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亲近感,使得当代人陷入灵魂空心化;城市空间与乡村生活的错位形成荒诞和悖论的书写方式。

    2022年06期 v.43;No.207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史著中的古典小说研究——以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为中心

    赵东旭;

    20世纪40年代,伴随着古典小说研究学术史的推进,中国文学史著中的古典小说研究进入成熟期。文学史家表现出古典小说研究的现代视野,他们普遍把唐传奇视为现代短篇小说的开端,关注章回小说的艺术价值,诸如写作形式、技巧、结构和描写手法等,并表现出自觉的文体意识,尝试梳理古典小说的文体演变脉络。同时,古典小说成为明清文学史的叙述重心,其章节设置和叙述方式也基本定型。文学史家对古典小说的文本阐释也予以极大深化。以刘大杰为代表的文学史家侧重于从现实主义视角解读小说,以林庚为代表的文学史家则从女性视角出发解读小说。

    2022年06期 v.43;No.207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纵横视野

  • 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

    王莉;刘刚;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智库亟待实现“数据革新”。借助大数据技术,我们要突出高等教育智库建设的时代内涵,不断推进智库的信息化建设。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智库建设面临的理念、运行与应用等三重困境,倡导数据说话、数据联动与数据治理,可以采用强化高等教育智库的大数据意识、促进高等教育智库的跨边界合作、防范高等教育智库的大数据风险等突破策略,以实现大数据与高等教育智库的协同发展。

    2022年06期 v.43;No.207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 自然价值的认识逻辑演进

    蒋丽红;

    如何认识自然的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基础性问题。要正确认识自然价值,首先要回答自然价值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自然价值,为什么要确立自然价值,怎么确立自然价值。在认识自然价值的过程中,历经了主张自然工具性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内在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和主张自然价值双重性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只承认自然价值的工具性价值,会导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形成“边污染边治理”的恶性循环。只承认自然价值的内在价值,会消解人类利用自然的正当性,可能引发历史回退。脱离历史唯物主义地理解自然价值的双重性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会取消社会革命的必然性。我们应批判地分析自然价值的认识逻辑演进,实践地、发展地、历史地认识自然价值,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2022年06期 v.43;No.207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研究

    王琦;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本文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层面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基本现状进行问卷调研,发现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总体掌握程度良好,具有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且热爱生活,尊重自然,表现出较为文明的行为举止和较高层次的道德修养。理工科高校应进一步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等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进行路径优化。

    2022年06期 v.43;No.207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