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峰;戴冬阳;纪明;
运用ARDL边界检验和成对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分析城镇化、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采用NARDL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城镇化、经济增长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非对称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城镇化、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正负冲击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均具有非对称性特征。长期看,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会显著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城镇化率的降低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城镇化率的正向冲击要远大于城镇化率负向冲击带来的影响。我国人均实际GDP的持续增长为二氧化碳排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人均实际GDP的负面冲击会以更大强度推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此外,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集中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远大于人均实际GDP增加带来的影响,弹性系数分别为11.37和0.53。
2023年03期 v.44;No.21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 徐伟;闫雪萌;李志鹏;
为探究我国城市群低碳发展研究前沿热点以及演进状况,运用CiteSpace 5.6.R2可视化分析软件,以CNKI数据库中2000—2020年城市群低碳发展相关研究文献为对象,进行发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及热点关键词的归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有关城市群低碳发展研究的整体发文量较低,且进行持续深入性研究的文献较少;研究学科领域有较强的交叉性;研究作者主要以个人研究为主,作者及机构间合作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城市群低碳发展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典型城市群的碳排放分析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区域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低碳经济与城镇化进程对城市群发展影响分析、城市群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建设和模型研究等方面,且近年来相关研究向对象多维化、方法多元化的方向演进。
2023年03期 v.44;No.210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 王琦;封彦;邹语瞳;胡翱;
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函数构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测算2012—2021年益阳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协调度和综合发展值,对城镇化进程中益阳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对测算结果进行时序和空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时序的动态演变上看,益阳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于2017年从初级协调发展到中级协调,且协调发展水平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2012年有2个县处于勉强协调状态,4个县处于初级协调状态,2017年有4个县处于初级协调状态,2个县处于中级协调状态,2021年全部县(区、市)都实现了中级协调,其中沅江和赫山的协调发展水平最优,南县和桃江次之,资阳和安化相对较差。
2023年03期 v.44;No.210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