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刊

新型城镇化

  • 湖区平原县域村镇空间扩展适宜性评价及功能分区分析——基于益阳市南县“三大空间”的视角

    余洪;徐艺菡;

    为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村镇建设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并优化国土空间,以湖南省益阳市南县为例,从生态功能、农业生产和村镇扩展三大空间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进行县域村镇空间扩展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南县村镇空间扩展适宜性的空间差异明显,等级不同,空间集散特征的差异也大为不同;村镇空间扩展不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基本适宜区、较适宜区和最适宜区的面积分别145.64 km~2、404.26 km~2、465.35 km~2、269.15 km~2和36.6 km~2;各乡镇的空间扩展适宜性差异十分显著。根据村镇空间功能性分区的三维魔方模型得出:农业生产功能主导区包括明山头、青树嘴、茅草街、武圣宫、麻河口和乌嘴6个乡(镇),村镇扩展功能主导区包括南洲、华阁和浪拔湖3个镇,生态空间功能主导区包括三仙湖、厂窖和中鱼口3个镇。

    2023年04期 v.44;No.21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 长沙半城市化地区的识别及空间演变特征

    余思;彭鹏;

    半城市化地区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复杂的地域结构实体,科学识别半城市化地区,探索其发展规律对避免城市低效蔓延式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夜间灯光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体现半城市化地区过渡性、复杂性、动态性特征的识别指标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在1 km尺度下识别出2010、2015、2020年长沙半城市化地区范围并分析规模格局、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产业分布格局,进一步讨论半城市化地区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10年间长沙半城市化地区规模从374 km~2增长到575 km~2,扩展热点集中在望城区和长沙县的中南部,存在外圈扩张与内圈缩减的双重过程。第二,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大约各占三分之一,转移方向主要是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贡献率最大的是耕地,但由于半城市化地区扩张带来的外部农用地补充,土地利用构成总体保持稳定。第三,行业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农业专业化功能区零散分布在东南部,工业专业化功能区分布广泛,房地产行业在临近城区的部分区域形成专业化功能区。第四,半城市化地区受经济、政策规划、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四方面因素共同影响。

    2023年04期 v.44;No.211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城市经济

  • 构建面向“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路径选择——以长沙市为例

    张四梅;马畅;

    “一带一路”是内陆城市实现发展动能转化、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最大机遇。当前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强机制对接、完善基础设施、扩大互利共赢、拓宽融资渠道、扩展合作领域等方面提出新的任务要求。长沙具备构建面向“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坚实基础,可以从战略机制、区域协调、开放平台、通道建设、产业发展、数字强贸、要素支撑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3年04期 v.44;No.211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 城际间城市竞争优势与产业集聚程度的协调性探讨——以黄河流域甘肃段为例

    宁雷;连华;盛双庆;

    在全球城市化、贸易自由化的21世纪,强化城际间经济联系强度、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对于区域城镇化提质具有现实意义。以黄河流域甘肃段9个市(州)(我国的农业主产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为研究对象,借助引力模型、产业协同集聚度指数分别测度城市竞争优势、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检验二者的相关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城市竞争优势与产业协同集聚程度的协调水平。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市(州)间的经济联系水平越来越强,并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黄河流域甘肃段各市(州)的竞争力差异明显,竞争力增长的潜力差异较大,兰州的城市竞争力最强且竞争力的增长量最大。城市竞争力与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协调水平存在“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

    2023年04期 v.44;No.211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 高碳产业转移的碳减排效应研究——以泛京津冀地区为例

    尚姝;冯兰刚;阳文丽;

    基于2001—2019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基本面板回归模型、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对泛京津冀地区高碳产业转移的碳减排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总体层面上,泛京津冀地区高碳产业转移能够显著促进承接地的人均碳排放;第二,异质性分析层面上,低碳排放水平地区和高碳排放水平地区中,高碳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人均碳排放作用不显著。中等碳排放水平地区中,高碳产业转移能够显著促进承接地的人均碳排放;经济增长低水平和中水平地区中,高碳产业转移能够显著降低承接地人均碳排放量。经济增长高水平地区中,高碳产业转入能够显著促进人均碳排放。

    2023年04期 v.44;No.211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城市管理

  • 住房属性对随迁家属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

    陈中伟;汤灿;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实证分析了租赁、保障和自购三种住房属性对随迁家属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租赁住房,保障住房和自购住房对随迁家属城市融入影响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保障住房的促进作用更强。在使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纠正选择性偏误及考虑存在个体异质性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分组验证显示,住房属性对60岁以上年龄段的正向影响作用更为明显,且保障住房对其促进作用大于自购住房;流动距离越远,住房属性对随迁家属城市融入促进作用越强;保障住房对照顾子女和老人随迁家属城市融入的促进作用均强于自购住房。

    2023年04期 v.44;No.211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及维权方式现状研究

    舒曼;李颖;

    从网络视角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维权方式现状发现:不同性别、是否具有环境危机感、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支持状况与城市融入程度都具有显著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支持状况与其城市融入程度相关性显著,呈正相关关系;1980—1989年出生与199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与获得的网络支持相关性都十分显著,但199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的不同维权方式与获得网络支持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因此,应加强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及维权时的作用,为其提供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组织化管理不仅有利于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而且能在其维权时提供有力支持;发挥网络媒体的多重功效,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及维权提供积极帮助。

    2023年04期 v.44;No.211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城市文化

  • 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城市文脉传承问题与发展路径——以广东佛山为例

    车孟杰;

    城市文脉是人文与空间的有机统一整体。将佛山的城市文脉置于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中进行构建并反思城市主体与空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发现佛山在传承岭南广府文化时存在城市文脉保护的场馆化趋向、商业化趋势和政绩化倾向。为更好地实现城市文脉传承的可持续发展,佛山应构筑人—城友好型空间,彰显城市文脉传承的人文关怀,建设传统与现代交互型空间,创新城市文脉传承的方式方法,打造自下而上参与型空间,激活城市文脉传承的主体动能,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持续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

    2023年04期 v.44;No.211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 阿莱格尼社区发展会议与匹兹堡的城市转型

    张骁虎;

    城市治理的复杂性要求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非政府组织(NGO)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可以有效推动城市的善治。在美国“铁锈”城市代表——匹兹堡的转型治理过程中,以阿莱格尼社区发展会议(ACCD)为代表的NGO发挥了重要作用。ACCD通过问题调查、宣传倡导、规划设计、政府游说等方式参与匹兹堡的城市转型,推动匹兹堡实现“清洁化”“多元化”“区域合作化”,为匹兹堡的城市转型提供了多维度、多角度的支持。ACCD参与匹兹堡城市转型的历程,启发我国在城市转型治理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在理念、实践、机制建设等方面对社会力量的重视。

    2023年04期 v.44;No.211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双城结构影响下呼和浩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杨历青;毕凌岚;

    呼和浩特市是由建成于明代的归化城和兴建于清代的绥远城合并发展而成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宗教、经济、政治等因素促进了归化城的发展,绥远则是作为军事驻防城而修建,二者在京绥铁路通车后经车站区连接共同发展形成今天呼和浩特的基本城市格局。双城结构影响下的呼和浩特应从织补城市文化脉络、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唤醒城市传统记忆以及彰显城市特色文化形象这四个维度来推动后工业化时代的内城更新发展。

    2023年04期 v.44;No.211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改土归流对湘西苗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段知力;

    苗族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在长期的历史迁徙和生境适应中,苗族服饰不断演变发展。雍正四年,清王朝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对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土归流后,湘西苗族服饰从款式、面料、制作以及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变迁,这种变迁使得湘西苗族服饰更加实用,也更符合现代审美要求。

    2023年04期 v.44;No.211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城市文学

  • 女性再发问:“我是谁”?——论简媛新作《棘花》的女性身份质询

    彭婧;赵树勤;

    以“我是谁”这一身份质询为突破口,深入挖掘简媛新作《棘花》中的女性言说时,可以发现《棘花》既继承了女性写作中常见的“‘黑房子’里的女人”形象,又推动女性身份向历史、乡土等维度“寻根”,并将女性对命运的洞察与现代个体的哲学思索相连接,在精神孤地与现实之间做出抉择,在继承、突围与回归中显现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

    2023年04期 v.44;No.211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 近现代文学史著与唐宋词“婉约、豪放”说的普及

    向娜;

    唐宋词的“婉约、豪放”说虽在明代就由张綖提出,但并未成为主流的观念,其真正盛行开来是经过近现代大量文学史著宣扬的结果。近现代文学史著在叙述词史时为了更成体系,多选择以历史分期或者划分流派的方式进行叙述,因此涉及词派划分者非常常见,其中最主要的即为两派说,且基本皆直接或间接以婉约、豪放划分。在文学进化观念和弘扬白话文学的理念下,这一时期文学史家多持扬豪放而抑婉约的态度。由于文学史著所具有的传播力及其作为与教学相关的普及性著作所具有的权威性质,“婉约、豪放”说遂随着近现代文学史著的传播而盛行开来,成为常识性的观念。

    2023年04期 v.44;No.211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纵横视野

  • 穿越幻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审视

    唐圆梦;戚佳佳;李泽伟;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来自不同领域、不同维度的分析和解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形成了诸多差异化解读范式,差异化的正确解读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但如果解读方式偏离了科学和真理的范畴,那么解读出来的内容就不可避免要犯错,以致偏离对象本质,背离科学和真理。从人本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生活,人及其现实生活的存在是实践存在和开展的前提,矛盾的对立统一内含人自身的自我对立统一,真理到价值的转变其实就是人类实践的价值化体现。人本审视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创新和人本价值的实现。

    2023年04期 v.44;No.211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 湖南民歌中“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研究

    余雯;

    湖南民歌是先秦“楚歌”的一个自然而又合理的延续,它是历史的跟随者,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是湖南民歌中的旋律基因,具有悠久的生命力,是湖湘特有的音乐符号和文化标志,代表了湖湘音乐风格的传承和延续。

    2023年04期 v.44;No.211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