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刊

城乡空间规划

  • 生态产品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与空间响应策略——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

    龚瑶;石缎花;赖龙隆;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如何指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空间落地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提出生态产品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框架与空间响应策略,分析不同价值实现路径下的生态产品空间分布特征与开发潜力,优化生态产品开发利用空间格局,因地制宜指导地区开发生态产品、发展生态产业。以山东省邹城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其他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空间落地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6;No.222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3K]
  • 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成都市旧城区为例

    蒋蓉;冯兴愿;李辉;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合理利用城市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可进一步集约利用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活力。文章构建了基于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涉及7个方面、27项评价指标的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判断空间利用的适宜性,并选取成都市旧城区5个典型高架桥下剩余空间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内部的尺度与地形条件对高架桥下剩余空间利用适宜性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区位交通、安全因素与社会经济等外部条件,设施配套及生态环境状况也起到关键作用;当前阶段,城市高架桥剩余空间在内部环境维度的得分普遍高于外部特征维度;对于适宜利用的空间,其利用类型与其外部特征关联度较高,需因地制宜地植入功能,提升空间利用效率。

    2025年03期 v.46;No.222 1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7K]
  •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村改居型社区文化空间重塑研究

    森文;游鑫;

    社区文化空间作为社区文化凝聚和居民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存在感的缺失会影响社区治理和良性发展,这一现象在村改居型社区中尤为突出。文章基于第三空间理论,从空间表征、空间实践、表征空间三个维度探讨社区文化空间重塑的基本逻辑,提出从客体层面地域场景打造、载体供给到主体进入日常文化交往空间的塑造、情感事件的空间输出与反馈这三个环节来搭建村改居型社区文化空间重塑机制。以丽江市莲花下村社区空间重塑实践为案例,提出重塑参与主体空间、重塑复合型多功能空间、重塑日常文化交往空间、重塑居民情感精神空间等策略。这既为莲花下村社区社会文化空间重塑提供了具体实践方案,也为同类型的村改居文化空间重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025年03期 v.46;No.222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9K]

城市经济与管理

  • 城市商业综合体业态整合对聚客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杭州的调研

    郭俊辉;张军;罗雪;

    商业综合体业态整合作为提升聚客力的关键因素,其具体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以杭州市多家商业综合体为调研对象,采用MCI模型、中介分析和RFM模型,构建丰富度、奇妙性、多价位、识别度和契合性等五维业态整合模型以及品铺、氛围、便停、推广和客服等五维体验框架,系统考察业态整合对聚客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业态整合通过多维体验对顾客选择产生显著间接影响,其中丰富度和奇妙性因子的中介效应尤为突出;高价值顾客对业态整合的总体评价较高,但各顾客群体对多价位因子的评价普遍偏低。建议运营商重点优化业态组合策略,提升顾客多维体验质量,针对不同价值层级的顾客实施差异化经营策略。

    2025年03期 v.46;No.222 3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中国西部国家级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同异性研究

    王禹;许若尘;杜小戈;李亚玲;

    探索经济网络结构特征对于优化城市群经济网络合作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成渝、关中平原、兰西3个西部国家级城市群为例,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经济网络,采用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凝聚子群及核心—边缘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比分析3个城市群的经济网络结构同异性,研究结果显示:3个城市群联系最紧密的城市对都是省会城市或直辖市,成渝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强度结构呈“菱形”放射状,处于较成熟阶段,关中平原城市群呈“梯形”结构,处于发展中级阶段,兰西城市群无明显结构特征,处于萌芽阶段;3个城市群的网络中心性具有同一性,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有明显的“断层”现象,西部城市群凝聚子群的划分导向较为相似,都是和城市地理位置有关,但成渝网络凝聚子群的层级数量和联系密度明显多于关中平原网络和兰西网络;3个城市群都形成了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成都、重庆、西安和兰州是西部三大城市群经济网络的核心城市,但3个城市群的结构特征则是各不相同。为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应发挥核心城市集聚与扩散效应,培育具有重要连接作用的次中心城市;应建立完善有效的跨省城市协同发展机制,打破各自为政局面,构建经济联系通道;未来城市群发展规划还应重点关注边缘城市,促使其融入城市群经济圈,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

    2025年03期 v.46;No.222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9K]
  • 中国五大城市群商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朱文娟;吴国清;王慧彤;徐嘉璇;

    借助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中国五大城市群为案例地,探究商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五大城市群的商文旅产业具有综合发展水平不同步、空间分布不均衡、分布格局各异的特征。(2)五大城市群的商文旅耦合协调性一般,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空间聚类特征显著,符合“核心—边缘”分布结构,其余城市群呈随机状态。(3)城市群商文旅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强度为:推动力>拉动力>支持力>原动力,各城市群都存在主要影响因子,同时空间分异还受多因子共同作用。

    2025年03期 v.46;No.222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1K]

城乡发展与治理

  • 人文城市建设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

    汤放华;洪安;刘彬;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文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了人文城市的概念与内涵,聚焦了人文城市的三大需求导向,即人文城市建设的品质化需求、特色化需求、竞争力需求;揭示了人文城市的建设逻辑,即人地协同、人文互构、社会共生;分析了人文城市建设的3个关系,即人与地的关系、人与文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出发,提出了人文城市建设的四大推进路径: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发展需求;以文为要,传承历史文脉;以文化人,提升精神文明素养;人文合一,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研究成果可为人文城市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3期 v.46;No.222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8K]
  • 基层数字治理效能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F市不同社区的比较分析

    林晶晶;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大趋所势,推进基层数字治理的主要动因有政治动因、发展动因以及需求动因。不同动因导向下的基层数字治理所具备的资源禀赋、主体环境以及采取的治理行为侧重点和优势各有不同。通过对F市三个不同动因导向下的高效能数字治理社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资源禀赋、主体环境和治理行为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基层数字治理效能。实现高效能的基层数字治理需要积极克服基层数字资源与主体环境的局限,推动技术要素与基层治理系统、治理需求的良性互动。可以通过提高基层数字资源的延伸应用与获取能力、加强数字治理主体适配性和包容性的调整、促进技术要素与基层治理系统的正向耦合等有效路径来提升基层数字治理效能。

    2025年03期 v.46;No.222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城市社会与文化

  • 城市化进程中乡愁音乐叙事的演变与城市文化认同

    曹蕙姿;

    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为背景,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与液态现代性框架,建构“媒介化记忆—流动身份”分析范式,系统考察乡愁音乐叙事演变与城市文化认同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1980年代至新世纪以来,乡愁音乐历经了“地理具象—空间焦虑—虚拟消费”三阶段转型,其叙事策略通过声景差序格局与数字符号生产,既建构情感代偿机制又面临资本收编风险;技术哲学视角揭示,电子采样与算法推送在保存声景记忆的同时,也引发了本真性消解与快餐式怀旧的文化悖论;乡愁音乐通过声波政治与声像资本的双重运作,在修复集体记忆与抵抗现代性异化之间形成动态平衡,其本质是技术座架下权力博弈与文化协商的产物。可以从技术伦理、声景民主与代际对话等3个维度重构城市文化认同的创新路径,为流动社会的精神治理提供理论参照。

    2025年03期 v.46;No.222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 文化的冲击与民间信仰的坚守——以德占时期的青岛天后宫为例

    吕绍勋;

    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作为民间信仰的集中空间表达,其空间属性和社会功能常因突发性的社会变革而发生重大转变,青岛天后宫便是一典型案例。青岛天后宫建成后,历经多次修缮,至清末已是青岛口的经济、文化和信仰中心。德国占领后,青岛口传统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秩序被清除一空,天后宫处在西方现代物理空间和社会秩序的包围之中,成为了一座孤岛。但是,天后宫并没有湮灭自身独有的精神特质,这与天后信仰的弥散性以及天后宫的双重空间属性有关。在天后信仰的精神体系和天后宫的空间属性中,神圣与世俗相互融洽,官方与民间彼此支撑,即使其中一方被削弱,但只要另一方还能持存,那么,这种民间信仰及其活动场所就可以延续下来,并有机会再次发展壮大。

    2025年03期 v.46;No.222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 以杜诗为中心的成都城市意象解读

    唐由海;

    历史城市的城市意象核心不是“认知与刻画”,而是“主题与共识”。诗词文本不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城市意象的主体和客体信息,而且在名篇佳句的传播过程中重构了一个虚实结合的“想象中”的城市,为城市的面貌重绘提供了独特线索,可以为识别城市历史意象特征、理清意象形成脉络、确认城市景观遗产提供帮助。文章以蒙学阶段的15首唐诗为主要对象,提出唐成都城市意象的主要缔造者为杜甫,主要基调是“近郊村落”,主要内容包括水润丰泽的环境意象、包容熟络的邻里意象、鸟语花繁的生态意象、浓墨翠彩的色彩意象、春暖秋寒的季节意象和雪山春城的城野意象。

    2025年03期 v.46;No.222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