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京祥;陆昕越;韩碧君;
临时性城市更新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临时性使用现象,其核心在于通过更具灵活性和协作性的城市空间改造手段来弥补传统城市规划的不足。随着我国存量更新的持续推进,临时性城市更新作为存量更新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价值愈发显著,并呈现出促进场景重构、提供弹性更新策略、推动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等显著特征。临时性城市更新对于当前我国城市存量更新具有低成本迭代更新、以“小策略”有效补缺“大规划”的不足、以触媒激发城市活力、引导公众自发干预城市更新活动等四大重要意义,可以从价值转向、制度保障、平台搭建等三个方面出发,推进我国临时性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06期 v.45;No.21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 湛睿;霍科成;董程程;
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从地质学角度考虑多元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式,能够为城市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城市开发潜力和地质环境适宜性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核密度分析、欧氏距离分析等方法,对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展开实证研究,得出城市发展潜力评价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而通过相交分析将建设用地划分为九种空间类型。建议益阳市中心城区未来用地开发,会龙山、鱼形山两处地段应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以提升城市发展潜力和规避地质风险;资阳区北侧构造地裂一带等地质风险区域应提高地质工程建设标准;高铁新城东侧及鱼形山南侧应完善各类设施配套;其余建设用地应优先考虑开发建设Ⅴ类、Ⅵ类、Ⅷ类和Ⅸ类区域。
2024年06期 v.45;No.219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 陈笑葵;何孝凡;易纯;
揭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演变特征是指导城市布局的基本依据,如何准确刻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形态—功能”视角出发,借助多源地理数据,探究益阳市中心城区内部空间结构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益阳中心城区主要路网呈“两横三纵”结构,以金山路和桃花仑路沿线为功能核心向边缘拓展形成居住生活圈层和工业物流圈层,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出变形的同心圆结构;2021年城市路网结构完善为“三横五纵”,功能重心往东南方向偏移约1000 m,形成“长春镇—赫山街道—沧水铺镇—衡龙桥镇”功能联系廊道,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出老城区、东部园区、高铁新区“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结构雏形。
2024年06期 v.45;No.219 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 王琳;
通过梳理纽约城市规划的法律依据、纽约大都市区的区域规划以及纽约市级层面的规划;总结纽约城市规划体系建设历程和鲜明特征,发现纽约城市规划体系具有完整而科学的规划体系、规范而严谨的指标体系、坚定的公共利益导向以及职责明确的协调机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从拓宽规划视野、完善城市规划指标体系与考核标准、建立协调机构、完善协调机制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方面,针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2024年06期 v.45;No.219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