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蕙姿;
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为背景,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与液态现代性框架,建构“媒介化记忆—流动身份”分析范式,系统考察乡愁音乐叙事演变与城市文化认同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1980年代至新世纪以来,乡愁音乐历经了“地理具象—空间焦虑—虚拟消费”三阶段转型,其叙事策略通过声景差序格局与数字符号生产,既建构情感代偿机制又面临资本收编风险;技术哲学视角揭示,电子采样与算法推送在保存声景记忆的同时,也引发了本真性消解与快餐式怀旧的文化悖论;乡愁音乐通过声波政治与声像资本的双重运作,在修复集体记忆与抵抗现代性异化之间形成动态平衡,其本质是技术座架下权力博弈与文化协商的产物。可以从技术伦理、声景民主与代际对话等3个维度重构城市文化认同的创新路径,为流动社会的精神治理提供理论参照。
2025年03期 v.46;No.222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 吕绍勋;
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作为民间信仰的集中空间表达,其空间属性和社会功能常因突发性的社会变革而发生重大转变,青岛天后宫便是一典型案例。青岛天后宫建成后,历经多次修缮,至清末已是青岛口的经济、文化和信仰中心。德国占领后,青岛口传统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秩序被清除一空,天后宫处在西方现代物理空间和社会秩序的包围之中,成为了一座孤岛。但是,天后宫并没有湮灭自身独有的精神特质,这与天后信仰的弥散性以及天后宫的双重空间属性有关。在天后信仰的精神体系和天后宫的空间属性中,神圣与世俗相互融洽,官方与民间彼此支撑,即使其中一方被削弱,但只要另一方还能持存,那么,这种民间信仰及其活动场所就可以延续下来,并有机会再次发展壮大。
2025年03期 v.46;No.222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 唐由海;
历史城市的城市意象核心不是“认知与刻画”,而是“主题与共识”。诗词文本不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城市意象的主体和客体信息,而且在名篇佳句的传播过程中重构了一个虚实结合的“想象中”的城市,为城市的面貌重绘提供了独特线索,可以为识别城市历史意象特征、理清意象形成脉络、确认城市景观遗产提供帮助。文章以蒙学阶段的15首唐诗为主要对象,提出唐成都城市意象的主要缔造者为杜甫,主要基调是“近郊村落”,主要内容包括水润丰泽的环境意象、包容熟络的邻里意象、鸟语花繁的生态意象、浓墨翠彩的色彩意象、春暖秋寒的季节意象和雪山春城的城野意象。
2025年03期 v.46;No.222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