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刊

城乡空间规划

  • 面向长期变革的临时性城市更新与规划应对

    张京祥;陆昕越;韩碧君;

    临时性城市更新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临时性使用现象,其核心在于通过更具灵活性和协作性的城市空间改造手段来弥补传统城市规划的不足。随着我国存量更新的持续推进,临时性城市更新作为存量更新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价值愈发显著,并呈现出促进场景重构、提供弹性更新策略、推动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等显著特征。临时性城市更新对于当前我国城市存量更新具有低成本迭代更新、以“小策略”有效补缺“大规划”的不足、以触媒激发城市活力、引导公众自发干预城市更新活动等四大重要意义,可以从价值转向、制度保障、平台搭建等三个方面出发,推进我国临时性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06期 v.45;No.21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 基于城市发展潜力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优化

    湛睿;霍科成;董程程;

    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从地质学角度考虑多元影响因素的评价模式,能够为城市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城市开发潜力和地质环境适宜性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核密度分析、欧氏距离分析等方法,对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展开实证研究,得出城市发展潜力评价和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而通过相交分析将建设用地划分为九种空间类型。建议益阳市中心城区未来用地开发,会龙山、鱼形山两处地段应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以提升城市发展潜力和规避地质风险;资阳区北侧构造地裂一带等地质风险区域应提高地质工程建设标准;高铁新城东侧及鱼形山南侧应完善各类设施配套;其余建设用地应优先考虑开发建设Ⅴ类、Ⅵ类、Ⅷ类和Ⅸ类区域。

    2024年06期 v.45;No.219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 “形态—功能”视角下益阳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识别与演变研究

    陈笑葵;何孝凡;易纯;

    揭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演变特征是指导城市布局的基本依据,如何准确刻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形态—功能”视角出发,借助多源地理数据,探究益阳市中心城区内部空间结构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益阳中心城区主要路网呈“两横三纵”结构,以金山路和桃花仑路沿线为功能核心向边缘拓展形成居住生活圈层和工业物流圈层,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出变形的同心圆结构;2021年城市路网结构完善为“三横五纵”,功能重心往东南方向偏移约1000 m,形成“长春镇—赫山街道—沧水铺镇—衡龙桥镇”功能联系廊道,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出老城区、东部园区、高铁新区“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结构雏形。

    2024年06期 v.45;No.219 1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 纽约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特点及启示

    王琳;

    通过梳理纽约城市规划的法律依据、纽约大都市区的区域规划以及纽约市级层面的规划;总结纽约城市规划体系建设历程和鲜明特征,发现纽约城市规划体系具有完整而科学的规划体系、规范而严谨的指标体系、坚定的公共利益导向以及职责明确的协调机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从拓宽规划视野、完善城市规划指标体系与考核标准、建立协调机构、完善协调机制以及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方面,针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2024年06期 v.45;No.219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城市经济与管理

  • 习近平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战略理论研究

    张家栋;江虹;

    研究习近平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战略理论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和理论探索。该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城乡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同时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有益经验,积极回应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党的发展需求。习近平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战略理论涵盖了根本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要条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关键举措(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等内容。该理论的创新性体现在新理论(构建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新体系)、新篇章(续写我国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新征程)和新引领(用新理论引领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等三个方面。

    2024年06期 v.45;No.219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城市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方式研究

    朱永兴;

    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是重大民生问题之一,关系到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在地方财政收支矛盾、PPP监管机制创新的背景下,探索如何优化普惠性学前教育PPP供给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了历史脉络、成本收益、合作方式等方面,明确了普惠性学前教育PPP供给方式创新应坚持的原则和方向。研究表明:民办公助、公建私营、特许经营、补助补贴、托管服务和购买服务等6种合作方式在成本分担、使用者付费原则、移交可行性、国有资产盘活、师资干预等方面存在异质性,需要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各地区的金融、财税和市场监管水平进行差异化选择。政策建议:明确政府责任,鼓励社会资本;科学核算成本,公平分配收益;优化合作方式,完善政府监督。

    2024年06期 v.45;No.219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消费者餐饮浪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面子意识的调节作用

    刘芳;邱粤湘;

    我国餐饮浪费量位居世界第一。如何减少餐饮浪费行为,成为了全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引入面子意识作为调节变量,对311名酒店餐厅消费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消费者餐饮浪费行为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消费者减少餐饮浪费行为意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者减少餐饮浪费行为意愿对他们的餐饮浪费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消费者的面子意识越强,主观规范对消费者减少餐饮浪费行为意愿的影响越大。建议从加大节俭用餐的宣传力度、强化社会规范的引导作用、提升餐饮浪费的可控程度以及宣传文明餐饮消费意识等四个方面努力,以减少餐饮浪费行为。

    2024年06期 v.45;No.219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城乡发展与治理

  •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评价

    杨胜利;王媛;冯丹宁;

    中国县域人口规模大、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是连接城乡、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着力点。强化县域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通过构建县域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进行赋权,计算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并与市辖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县域公共服务总体供给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其中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水平最高,基础设施服务和公共医疗服务次之,社会保障服务和生态环境服务供给水平最低;县域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市辖区存在较大差距,但省际供给不均衡现象突出。未来应从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县域公共财政投入结构优化、公共服务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等方面精准施策,不断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

    2024年06期 v.45;No.219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 跨部门合作:网络流量时代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基于“淄博烧烤”的案例分析

    孙峰;喇燕琳;

    城市治理跨部门合作模式推动了多元主体合作参与,能化解各主体因权力、信息、资源差异形成的矛盾,实现城市高效治理目标。聚焦跨部门合作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将SFIC修正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剖析淄博城市治理创新实践,发现城市治理跨部门合作的良性运转需要当地政府的有机主导,可从激励机制、保障机制、沟通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来进行完善。

    2024年06期 v.45;No.219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 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治理研究

    熊子瑄;汪灿;

    三江源地域广大,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土壤侵蚀形态多样复杂,涵盖多种侵蚀类型。风、水、冻三种侵蚀力存在并不断相互作用,大大放大了侵蚀的影响,使当地出现湖泊数量锐减,水资源、农田、耕地遭受污染;生态系统退化,草地肥力下降,制约农业发展;破坏水利、交通,影响当地财政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可以通过提升生态保护意识与能力,制订、优化、执行相关法律法规,防治并举、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等办法来进行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治理。

    2024年06期 v.45;No.219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城市社会与文化

  • 文化景观视角下云南澜沧傣族聚落特征与价值内涵——以景迈大寨为例

    张泉;葛敬松;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云南地区茶文化起源、发展与传播的重要见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成功被列入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文化遗产项目。茶林内的传统聚落与生态环境共同塑造出良好的景观形态,并呈现出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特征。以云南傣族景迈大寨为对象,基于文化景观视角梳理大寨自然山林、建筑空间、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聚落特征,即自然空间上呈现出“山—水—林”的分布格局,在建筑上展现出民居灵活、佛寺严整的特征,以及在文化上体现出深厚的民族精神。通过对古茶林与传统聚落内在联系的解读,凝练出深层次的聚落价值内涵,即建筑环境——浑然一体的艺术价值、人地关系——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茶林文化——持续传承的民族价值。

    2024年06期 v.45;No.219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 顾颉刚日记中的北京城市电影放映空间:以红星电影院为中心

    张一玮;

    顾颉刚于1954年后撰写的私人日记,记录了其在北京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观赏电影的不同空间。红星电影院是一间具有特殊历史的电影院,也是其日记中多次提及并记录下所观看电影记录最多的影院之一。顾颉刚日记中的观影史料凸显了“十七年”时期北京城市电影院作为文艺空间和文化规训空间的双重特征。红星电影院的放映活动深刻影响了观影者的个体感知方式、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是特定时代对电影评价标准的现实表达。

    2024年06期 v.45;No.219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上海书写

    杜鹃;黄丽娟;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创作于上海城市化繁荣时期,不仅描写了一个华丽苍凉的爱情故事,也呈现了一个新旧交织时代的复杂上海形象。从细节世界中的上海生活、“他者”香港对照之下的上海形象与白流苏形象的上海隐喻等三个维度考察《倾城之恋》中的文本话语系统与主题意蕴,发现张爱玲笔下的文学上海,较为深入地探究了特殊的租界空间背景下、新旧交陈时代中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上海破碎与断裂、自由与包容相交织的城市气质。

    2024年06期 v.45;No.219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