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刊

城市更新

  • 面向日常生活文化的城市更新空间生产机制与价值效应——基于南京市小西湖街区的实证

    张京祥;赵瑜琳;高煜;

    近年来,文化导向型的城市更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广泛认同,关注日常生活、留住“烟火气”、挖掘街区内生发展动力,成为新阶段城市更新的重要价值导向。本文以南京市小西湖街区的城市更新为典型实证案例,通过访谈、问卷以及网络文本分析等多种方式,探究面向日常生活文化的城市更新空间生产机制及效应。研究发现:以日常生活文化驱动的城市更新空间生产,主要是政府政治经济力量和居民日常文化力量双方互动的结果,日常生活文化可以在街区的后续运营中产生良好的空间、社会和经济效益。由此提出:在存量发展时代,保留并彰显原住民的日常生活文化,促成文化价值变现与街区内生发展,是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益方式。

    2025年02期 v.46;No.221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 地域文脉传承视角下的建筑更新研究——基于南阳宾馆的实证探索

    戚红年;丁茹岚;

    针对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建筑理念泛化引发的“千城一面”趋同化现象,本文立足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以南阳宾馆建筑更新为实证对象,采取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南阳“楚风汉韵”的文化基底与汉水流域地理特征,基于场所精神理论,提出“观河思贤·问鼎中原”的设计策略,创新性构建“三风一体”(即南都风范、宛城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风貌营建体系,解构城市记忆载体演进规律,系统探讨地域特色建筑的创新路径。在实践层面,通过继承传统营造智慧、重构空间叙事逻辑等手法,实现历史文脉的当代表达,为当代中国城市更新提供可操作的范式参考。

    2025年02期 v.46;No.221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城乡发展与治理

  • 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本量化研究——基于“目标—工具—主体”三维分析框架

    梁丽芝;张宇星;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发展方向、技术攻关、管理模式、风防安全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采用“目标—工具—主体”三维分析框架,运用Nvivo11 Plus质性研究工具,对现行30份省级及以上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低空经济政策存在着目标与工具拟合度有待提升、工具运用呈现结构性偏差、使用主体能力有待强化等问题。基于此,建议从优化工具使用结构、培育主体使用能力、提升工具内容质量与灵活性三方面健全政策体系,从而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

    2025年02期 v.46;No.221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 领导不为的影响因素及滑坡效应研究述评

    刘嫦娥;刘芸帆;林星宇;王珊;

    领导不为是指领导者不充分履行或不履行岗位职责的行为,相比破坏性领导如辱虐管理程度轻而易被忽视,但其影响后果却不轻微。基于对领导不为概念与测量的介绍,从个体、情境及认知神经学三个方面分析了领导不为产生的原因,并总结了领导不为的滑坡效应机制,包括内隐偏差、自我损耗和道德推脱三个方面,最后构建了一个领导不为研究的整合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点展开:一是进一步明晰领导不为概念内涵并开发测量量表;二是挖掘组织集权度、差错规避氛围、选人用人机制等情境因素对领导不为的影响;三是探索以道德推脱、内隐偏差等为中介变量,以调节定向、黑三人格等为调节变量的领导不为滑坡效应,揭示领导不为将自身行为合理化的作用机制,为领导不为现象把脉问诊,并为因认知扭曲导致的领导不为寻找根治良方。

    2025年02期 v.46;No.221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 空间机会视域下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反思与优化

    王超深;檀晓琳;靳来勇;

    交通拥堵治理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传统治理思路仅关注路网饱和度或运行车速等运输技术指标,以降低饱和度为首要目标,忽视了城市交通运输的本质特征。城市交通治理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居民空间交往的机会、可达性和出行品质,其测度指标可为基于运输效率和基于用地特征的可达性指标。在近似的交通建设资金和交通用地供给约束条件下,可达性值越大,治理效果越好。可采取打造“站城一体”的公交枢纽单元、构建“职住均衡”的活力走廊带、形成“网络化、级差化”的组织典范空间进行组织优化,以提升交通拥堵治理水平。

    2025年02期 v.46;No.221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 从单一技术应用到多维数智赋能:未来社区建设的内涵演变与政策实践

    赵楠楠;文宏;刘玉亭;朱远哲;

    通过梳理我国未来社区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探讨未来社区的概念演变及其在城乡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发现:未来社区的内涵经历了从“技术本位”到“系统整合”再到“数智赋能”的三阶段转型,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社区管理效率,还成为推动社区价值创造的重要动力。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浙江七彩社区和成都青龙湖社区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空间、社会、产业及生态等多维协同,体现了从传统数字化应用到数智化赋能的转变。这一转型要求政策设计突破传统“项目制”思维,转向以培育社区自组织和数字生态系统为核心。最后,提出应构建数智融合的政策协同机制、搭建“三维交互”的数智赋能体系,并强化数字技术在空间赋能、产业赋能、治理赋能等方面的应用,以推动未来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v.46;No.221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城市经济与管理

  • 新质生产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市场关注视角

    肖国安;肖婷;周建军;

    提升企业价值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以及市场关注在其中发挥的传导效应,以期为揭示新质生产力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提供微观证据。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在东部地区、非国有企业以及高科技产业中更为显著;第三,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市场关注,助力驱动企业价值提升。

    2025年02期 v.46;No.221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基于场景理论的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概念辨析与体系构建

    宋瑞;牛阮霞;王瑞婷;

    城市更新和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休闲街区作为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休闲体验的新空间,在实践中获得了较多关注。然而,学术界对旅游休闲街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理论研究的成果尚不能回应旅游休闲街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在对理论和实践中街区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依托场景理论,从社区、基础设施、人群、活动和文化价值观等五个要素深入分析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原则、建设现状和优化路径,按照“应然—实然—使然”的逻辑框架,构建旅游休闲街区的建设体系。研究成果可进一步弥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鸿沟,为实践中旅游休闲街区建设提供理论指引和参考。

    2025年02期 v.46;No.221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实践逻辑及作用对象

    张蜜;任宇新;贺正楚;

    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模式变革和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动力,随着其在生产力领域的不断深入应用,持续催生出承载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推动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本文分析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及其内在联系,阐明二者发展的实践逻辑;从企业、产业和生态环境等层面,探讨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对象;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及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路径,提出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2025年02期 v.46;No.221 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研究——以西南地区58个地级市为例

    商兆奎;谢佳丽;

    新时代背景下推进西南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维度入手,基于2011—2020年西南地区58个地级市(自治州)的面板数据,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泰尔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西南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但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区域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征明显,基本呈现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随着时间推移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基于此,西南地区应统筹协调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加快补齐短板弱环,持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力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v.46;No.221 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城市社会与文化

  • 网络集群行为:参与主体、类型及发展阶段

    沙晶莹;张文海;

    网络集群行为是指一定数量或一定规模的、分布在各个时空角落的网络群体针对某一事件受到共同影响或刺激,在同一个网络环境中所做出的群体性努力。网络集群行为对城市治理中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公共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从网络集群行为的主体、类型及发展阶段入手,对比传统集群行为,探讨不同参与主体、阶段、类型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果损害了公众利益,会使居民产生不公正感并产生消极情绪,在情绪的影响下可能产生网络集群行为。未来可以针对“邻避现象”以及网络政治讨论对网络集群行为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究其形成的心理机制,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02期 v.46;No.221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荣耀”或“耻辱”——历史事件在工业遗产中的角色扮演及利用准则

    黎启国;吴艺飞;李思亚;

    历史事件作为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核心,深刻影响着遗产被赋予的情感色彩。文章从近年来一系列受“负面事件”影响的工业遗产在申遗过程中所面临的争议切入,梳理工业遗产与历史事件的关系,并通过申遗项目所具有的不同情感倾向探讨遗产中历史事件的多面性,借此延伸并阐述历史事件在工业遗产中所扮演的“唤醒记忆与认同”之荣耀以及“警醒铭记”之耻辱的角色;通过对宝山国家矿山公园和辽源矿区万人坑等案例的解读,说明二者在工业遗产中具体的存在与表现方式;基于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对历史事件在工业遗产中的利用提出了尊重历史、完整呈现、定位身份、空间叙事、永续利用、面向未来等六条准则,以期为后续工业遗产保护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操作提供一定借鉴。

    2025年02期 v.46;No.221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 解构发展困局:一部重塑增长逻辑的学术力作——评《协调、绿色、创新发展的前沿问题研究》

    谢小良;

    <正>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叠加的当下,徐姝教授的《协调、绿色、创新发展的前沿问题研究》犹如一盏明灯,穿透传统发展模式的迷雾,为重构人类文明演进路径提供了极具思辨性的理论框架。这部著作的独特价值在于其突破了传统学术研究“要素叠加式”的分析范式,构建起三维动态耦合的系统认知模型,将协调、绿色、创新三大发展维度置于同一理论场域进行深度解构与重构。一、理论建构:从范式革命到认知升维作者在理论建构层面展现出非凡的学术勇气,通过引入复杂性科学理论与耗散结构理论,对传统发展经济学进行颠覆性创新。书中独创的“发展熵变模型”令人耳目一新,该模型将经济系统视为动态演化的有机体,通过测度系统内部协调度、绿色转化率与创新能级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精准刻画了发展质量跃迁的临界阈值。这种理论创新不仅弥补了现有研究在系统动力学分析上的缺位,更在方法论层面实现了从机械还原论到整体生成论的范式转换。

    2025年02期 v.46;No.221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