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刊

城乡空间规划

  • 基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益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体检评估及优化研究

    侯旗伟;古杰;游经纬;董程程;霍科成;方佳文;

    城市体检评估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的重要抓手。构建了包含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条件、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地质灾害和生态地质环境等5个维度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地块为评价基本单元,对益阳市中心城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单个要素和总体情况进行了空间统计,采用优化的热点分析方法识别出各要素和总体情况的冷热点区域。整体评估结果表明,益阳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估结果为冷点区域的地块573个,面积1 007.13hm~2;单要素评估结果表明,益阳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由3704个地块至少在一个维度上为冷点区域。针对5个维度的冷点区域,分门别类地提出政策建议: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条件维度的冷点区域应加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地质资源维度的冷点区域应加强地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土环境维度的冷点区域应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地质灾害维度的冷点区域应适当提高建设项目的工程建设标准;生态地质环境维度的冷点区域应对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治理与修复。

    2025年01期 v.46;No.22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8K]
  • 深圳市青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孙继鹏;邱志勇;

    运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深圳市25~34岁青年人口为研究对象,以街道为分析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优化的热点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研究深圳市青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市青年人口密度和青年人口占比均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青年人口密度方面,共识别出25个热点街道和12个冷点街道;青年人口占比方面,共识别出18个热点街道和28个冷点街道;性别比和市中心距离对青年人口密度具有负向影响;性别比、一代户比例、一人户比例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20m~2的人口比例与青年人口占比呈现正相关关系。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对于青年人口热点街道应结合所在街道青年人口特征,强化青年人口教育和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对于青年人口冷点街道应该应进一步加强青年人口的集聚能力,制定具有街道特色的青年人口服务政策。

    2025年01期 v.46;No.220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1K]
  •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休闲体育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曾志伟;李婷婷;胡科;朱熹颖;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休闲体育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休闲体育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休闲体育空间分布衡性呈现不均衡的特征,其总体分布格局为“东西多南北少、东西聚南北散、全区多个高密度聚集区”;存在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热、中部地区冷的集聚现象;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休闲体育空间的布局影响较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休闲体育空间分异是受多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5年01期 v.46;No.220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城市经济与管理

  • 城市地租:基于时空关系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董坤;

    地租向来被视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而自资本主义生产“空间转向”以来,城市地租日渐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关注重点。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与次级循环、哈维的时空修复与三级循环,实在地表明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透视列斐伏尔等人的研究,不难发现时间与空间是他们隐藏在理论深处的核心内容,对城市地租来源、构成、定量等的分析根本上离不开时空关系,资本主义城市地租的变化与波动也无法脱离时空辩证法的影响,特别是资本主义通过抽象化、虚拟化、符码化重新塑造的时空关系,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城市地租的全部面貌。对这一理论状况的界定、分析与运用,同样有益于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进而推动合理时空关系下的社会主义城市地租更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01期 v.46;No.220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新质生产力发展视域下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林昆勇;

    北部湾城市群资源条件好,区位优势显著,发展潜力巨大。新时代北部湾城市群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速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核心城市南宁应发挥好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主要引擎作用,共建区域性国际创新中心,找准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突破口,深入实施强核心战略,打造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新载体,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拓展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新空间,全面引领北部湾城市群协调、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期 v.46;No.220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华中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分析——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视角

    段雪纯;张兴旺;吴昌祝;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低碳发展理念逐渐受到重视,许多地区开始实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有效推动城市转型和经济升级。采用2006—2017年华中区域(河南、湖北、湖南)32个城市384个样本的面板数据,借助准自然实验法,运用倾向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游客满意度来影响旅游经济,城市异质性通过旅游资源差异、经济结构差异以及城市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差异等方面体现出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低碳试点政策对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非省会城市更为显著。因此,建议通过绿色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提升、品牌建设和政策支持等举措,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1期 v.46;No.220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 上海市创新资源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谭文洁;李仙德;

    创新资源是推动上海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要素之一。基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22年发布的“上海市产业地图”在线平台提供的创新资源微观数据,运用DBSCAN方法,研究上海市创新资源空间集聚特征,使用负二项回归方法,分析上海街道/乡镇尺度上创新资源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上海中心城区、浦东新区、近郊闵行区、远郊嘉定区和松江区,分别形成了漕河泾、张江、紫竹、安亭、松江工业园区等重要创新资源集聚区;近郊宝山区、远郊金山区以及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等地创新资源数量相对较少;研究生学历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越大、企业密度越高越有利于街道/乡镇集聚创新资源;设立国家级或市级开发区也有利于街道/乡镇吸引创新资源。因此,建议以市级或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以人才为重点,建设城郊双向互动的“创新飞地”,促进上海创新资源向郊区扩散,推动宝山、金山等传统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升郊区创新能力。

    2025年01期 v.46;No.220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5K]

新型城镇化

  • 国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及经验启示

    诸萍;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儿童友好城市的创建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各试点城市的发展理念、实践路径等都有待进一步明晰。在准确把握科学内涵和建设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深圳、长沙、温州等国内先行城市的建设实践,发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有“政府重视”+“顶层设计”“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因地制宜”+“产业支撑”“试点先行”+“复制推广”“品牌建设”+“标志成果”“数字赋能”+“科学决策”等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2025年01期 v.46;No.220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 济南市新型城镇化与绿色低碳耦合度研究

    徐贺博;李泽唐;张晓晓;王歌潇;

    基于济南市2007—2020年连续统计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相对发展度、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与绿色低碳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济南市新型城镇化与绿色低碳耦合过程存在波动,协调水平值由0.192上升至0.899,增长达3.68倍,耦合协调模式由新型城镇化带动型发展为两者高度协调待强化型;济南市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发展交互关系显著,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对低碳发展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而消费碳排放和工业碳排放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建议结合济南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特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碳排放,使济南市城镇化绿色低碳发展。

    2025年01期 v.46;No.220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城市社会与文化

  • 政府注意力配置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基于政府网站新闻的文本分析

    喻登科;祝可;夏诗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城市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政府的战略与行动又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水平。通过对47个主要城市2021年政府网站新闻标题的文本分析,考察政府的注意力配置情况,进而构建回归分析模型探索其与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得到政府分配在创新驱动、绿色生态与安全保障领域的注意力与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而分配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领域的注意力与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显著负相关的结论,提出政府急切需要加强注意力配置结构优化的管理启示。

    2025年01期 v.46;No.220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 影像记录对城市记忆的表征实践——以青岛市人文系列纪录片为例

    文春锦;侯秋凤;

    城市记忆是城市的灵魂,承载着文化传统和乡愁情感。影像记录具有客观纪实性的视觉化特征,是存储、暗示和激活历史记忆最为直观有效的方式。选取2002—2019年青岛市四部大型城市人文纪录片作为数据来源,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索影像记录如何塑造和建构青岛城市记忆,研究结果表明:影像记录中城市记忆主体以中老年人群为主,是城市记忆资源代际传承的主要力量;时间、空间、人物和事件共同构成了主体最深刻的记忆图式,反映出胶州湾、胶海关、中山路及香港路等空间环境的历时变迁和规划发展;重大历史事件与日常生活往事共同表征时间维度的记忆感知,记忆年代主要分布在近现代和当代;信息事件记忆是记忆传播的基础环节,空间环境记忆是记忆书写的核心环节,而文化情感记忆是记忆建构的最终阶段,三者之间互相介入,实现记忆的生产实践。

    2025年01期 v.46;No.220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 试述清代藏事诗中的拉萨城市景观书写

    王晓云;

    随着清康熙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治理的逐步加强,内地入藏者与日俱增,产生了不少以表现西藏地方自然、人文为主要题材的清代汉语藏事诗,其中有不少诗篇书写了拉萨的城市形象。这类藏事诗呈现了金碧辉映、楼观联属、碉楼林立、梵呗、铙吹响彻空谷的清代拉萨城市总貌,展现了由楼台重叠直冲霄汉的布达拉宫、朝阳下大小昭寺金碧辉映的金瓦殿和街道两旁整齐的民居碉楼所组成的拉萨特色建筑,以及清代拉萨多姿多彩的民俗与异彩纷呈的物产,描绘了立体、生活化的清代拉萨形象。这是中国古典诗歌首次较完整地呈现拉萨城市意象,彰显了文学与城市的互构关系。清代藏事诗中的拉萨城市景观书写是清代文学领域体现大一统格局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表征,其文本的整理与艺术分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学艺术领域的实践路径。

    2025年01期 v.46;No.220 9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 评书广播、连环画作和影视改编——论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的跨媒介传播

    张明;聂茂;

    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自1948年出版以来,经历了文本以外的长篇评书广播、连环画改编和影视剧演绎的跨媒介传播过程,体现出经典所具有的多重可生产性。长篇评书的广播,以说话的艺术诉诸于听众,实现了声音美学的声临其境之感;连环画的改编,以静态图画产生出动态效果,构筑了视觉美学的如临其境之感;影视剧的演绎,以荧幕的视听立体融合,营造了混合美学的身临其境之感。由此,文本的跨媒介形式,大大拓宽了小说《暴风骤雨》的传播范围和接受程度。

    2025年01期 v.46;No.220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伦理智慧——《人伦至理:协调的伦理学》简评

    周谨平;

    <正>2024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由此开启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宏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立足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需求的现代化,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和价值内核,也催生了新的伦理期待。如何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伦理需求,为新时代的道德生活提供引导,成为伦理学者们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李建华教授的著作《人伦至理:协调的伦理学》应时代之问、发时代之声,为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内涵、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契合的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体系提供了新颖的视角与独到的见解。

    2025年01期 v.46;No.220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 下载本期数据